
李秋生展示代表作。

李秋生正在給同學們講解鍾表構造。

實訓中心內,學生正在進行實踐操作。

李秋生在實訓中心內授課。

李秋生30餘件代表作陳列在實訓中心內。
天津北方網訊:前不久,“鍾表與精密制造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暨天津市非遺傳承基地李秋生工作室”在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揭牌。李秋生是誰?他與鍾表有著怎樣的故事?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一直致力於鍾表與精密制造高技能人纔培養,隨著天津市非遺傳承基地李秋生工作室的“落地”,當“古法”與“現代”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李秋生與宮廷鍾表的緣分
鍾表作為時間的見證者,承載了人類文明的智慧和藝術。而清代宮廷鍾表更是我國鍾表文化的瑰寶,它們以精湛的工藝、獨特的設計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
發條啟動,在中國民間樂曲《茉莉花》的優美旋律中,流光溢彩的寶塔鍾一層層慢慢昇起。這件昇起後高達134厘米、不含任何電子器件、完全通過發條和機械傳動發聲的九層六角寶塔鍾,是清代宮廷鍾表的代表,也是李秋生參與修復過的眾多故宮鍾表之一。
修復文物,是穿越古今,與那時的人和物進行對話的一段特殊旅程與神奇體驗。
今年70歲的李秋生是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代宮廷鍾表修復與制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在從業的40多年時光裡,他憑借精湛的手藝和匠人的執著,讓4000多臺鍾表重獲新生。從1994年開始,他參與修復了近百個故宮鍾表,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李秋生自幼隨父在家學習修鍾、制鍾。爺爺曾在清宮做鍾處工作了15年。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機修的工作經歷、機械制圖與相關古董珠寶鑒定的學習,再加上個人的興趣愛好、悉心鑽研,讓李秋生的技藝越來越純熟,成為國內古鍾表修復領域響當當的人物。
2022年4月,他接受故宮與頤和園的邀請,參與修復一對部件殘缺且頂部有缺失的昇降塔鍾。與他聯手的正是有著“故宮男神”之稱的古鍾表修復師王津,以及在頤和園工作的李秋生的徒弟王光蘇。這一次,鍾表齒輪連軸缺失——是3人面對的最大難題。
“鍾表是機械極為精密的儀器,哪個齒輪出問題,都會影響整體轉動。不同國家的鍾表,夾角、齒形、直徑各有各的算法。”畫圖、求數據、反算、推翻,再畫圖、求數據、反算……在沒有任何可參照資料的前提下,3人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纔推算出正確結果。隨後,大家又發現塔鍾的機芯少了1個螺絲,試了很多種螺絲都擰不上。“這個塔鍾是乾隆年間制造的。乾隆年間,英國鍾表螺絲用的都是惠氏螺紋,用別的螺絲角度差了,肯定擰不上!”在李秋生看來,修復鍾表,不僅僅要懂得機械制造、有豐富的宮廷鍾表閱歷,還要全面了解並掌握紫檀、紅木、鑄銅、鏨刻、鎏金、琺琅燒制、料石鑲嵌、玻璃水法等各種材質工藝制作的古董知識,纔能完成這一高難度工作。
李秋生自己的工作室,位於河北區的一個小區內。它見證了鍾表行業的興衰,也將鍾表修復與制作技藝傳承至今。在不斷完成鍾表精美絕倫的制作及修復工作的同時,李秋生也深刻體會到傳統工藝的價值與魅力。但是近年來,他深深感受到,喜歡並願意加入到這個行業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現在,我這裡剩下的5個人,都是跟我一起做了多年的老師傅。”李秋生告訴記者,招工時他更希望見到年輕人的面孔,但是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曾經有年輕人問李秋生:“李老師,跟您學這個古鍾表修復,得學多久?”他思考了半天,說:“學會可能只用一天,但要是學好了,可能要用一輩子。”正因如此,傳承百年的宮廷鍾表修復技藝,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現實問題。
這次,隨著天津市非遺傳承基地李秋生工作室落戶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李秋生也仿佛看到了有一束光,正在照亮未來的傳承之路。
這所學院與鍾表的故事
職業院校的人纔培養是以市場為導向,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纔,學校就培養什麼樣的人纔——“產銷對路”是根本。企業發展的核心是人纔,優秀人纔的加入,是企業高速發展的保障。校與企的合作,是雙方的共同需求,也必然是一種共贏。
1955年誕生的海鷗手表,出品了“中國第一只”航空表、“中國第一只”自行設計的手表、“中國第一只”出口手表,也見證了中國企業在精密機械方向披荊斬棘的69年。
新世紀初期,中國鍾表行業重新崛起,但是制表工人並不好找。面對我國鍾表人纔培育市場的空缺與企業品牌上昇的需求,已是中國鍾表行業領軍企業的海鷗集團,與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於2006年聯合申報了“精密機械技術(鍾表方向)” 專業,並逐步實施學徒制人纔培養,創新“1/2—2/3—3/4”培養路徑,即在第一學期采用1個鍾表大講堂和2場參觀的策略激發學生對鍾表行業與制表匠職業的認可與熱情;第二學年采取校企2個教學空間科學切換,專業教師、專職師傅和鍾表大師3類教師協同培養的策略,實現學生制表基本功和創新意識培育;第三學年借助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出師考試、畢業作品3個畢業環節和海鷗精挑的4個車間崗位實踐實現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2015年,海鷗與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實施的學徒制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並被教育部命名為“海鷗學徒制”。校企通過在管理體制、育人機制、培養標准、教學資源建設、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保障、工匠精神培養等多層次、全方位進行探索,實施“六雙六定”人纔培養體系,即育人雙主體、學習雙身份、傳授雙導師、實訓雙基地、考核雙評價、畢業雙證書,學院與企業定協議、定標准、定師傅、定崗位、定項目、定等級,並建立了“校企工學交融”的教學運行機制,即在教學內容上對接與補充、在教學時間上交替與銜接、教學空間上對偶與交融、在師資隊伍上多元與協作,在鍾表手表與精密制造領域走出了一條人纔培養的創新之路。
“學生在校期間,我們請來企業中的制表大師為學生授課。同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也會參與企業生產,學習企業標准,調研企業崗位能力,將傳統技術與當下行業先進技術相融合,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崗位人纔。”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劉仲海說。為了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沈浸式體驗企業真實工作環境,學校中的實訓基地完全參照海鷗手表企業中的生產車間進行打造。同時,企業也專門設置了“現代學徒制”車間,從大二下學期開始,學生會進入海鷗手表實習,在制表老師傅的帶領下進行實戰操作。
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技藝迅速提高。讓劉仲海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瑞士某品牌手表的老總走進海鷗集團視察其委托代裝配的高檔機芯時,對熟練掌握瑞士標准並為其裝配高品質機芯的學徒表達了高度肯定。
10餘年的建設發展,海鷗現代學徒制從校企雙主體的互動育人,上昇為我國整個鍾表行業的技術工人的搖籃;從培養滿足海鷗所需技術工人,昇級為培養掌握國際標准的高端制表匠;從“專科層次一個專業”拓展為對接鍾表產業鏈的“專本兩個層次三個專業”;從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改革試驗發展成為了整個鍾表行業技術技能人纔培養的標准與模式。
現如今,提到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精密機械技術(鍾表方向)技能人纔培養,已經成為學校的一塊“金字招牌”。但是在黨委書記康寧的眼中,即使是這種創新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別人家的好孩子”,他們與企業的需求,依然存在著距離。
去年,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與鍾表大師楊作斌開始聯手研發新型整點報時機械手表。學院有著從手表設計到生產的全鏈條培養的專業老師。對於這個任務,大家也是信誓旦旦。令人沒想到的是,研發過程並不順利,甚至從制圖這第一關就出現了問題。“也是從這個時候老師們開始意識到,雖然自己的專業水平沒問題,但是與實際生產還有著需要磨合的地方。同時,許多曾經掌握的高端技術正在被更加先進的技術替代,課程改革不能只針對學生,老師同樣需要進廠‘磨煉’。”康寧說。
在項目式、模塊化的教學改革之下,在老師們一趟趟跑工廠之下,在師生們的齊心努力之下……新型整點報時手表順利完成中試。“職業教育的深度校企合作,除了讓學生進入企業實地實習外,還應讓學生在學校裡能夠進行基於‘真實生產’的實訓教學,實現‘教學車間’與‘生產車間’的按需轉換。我們期待著此次揭牌成立的鍾表與精密制造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能夠發揮更大的功能。”康寧說。
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實踐中心,以精密制造平臺、裝配調試平臺、中試平臺、檢測平臺和維護保養平臺為支橕,配備有各類先進儀器設備百餘臺(套),能夠同時容納近百名學生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活動。“未來,中心將致力於打造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技術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等於一體的示范性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康寧表示,“有了李秋生老師的加入,我們的人纔培養體系將更加健全,學生們不僅可以學到鍾表相關的現代技術,也可以學到傳統鍾表修復技術。同時,也期待著未來這裡可以走出更多鍾表制作、修復大師。”
產教融合
育人模式的創新
設在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天津市首批非遺傳承體驗基地內,陳列著近50臺李秋生復刻、制作的鍾表,分別代表著清代宮廷鍾表制作與修復技藝中的每一道加工工藝。擺在展廳中央的,正是李秋生復刻後的金色九層六角寶塔鍾。工作室揭牌後的這幾天,展室一直對外開放,不少年輕人走進這裡,與擁有百年歷史的宮廷鍾表進行“對話”。這場穿越之旅的講解員,便是李秋生。
日前,記者在基地再次見到李秋生時,他正興奮地為前來參觀的學生們講述著故宮鍾表修復的故事。“暗藏機關的鍾表看似有趣,但對於修復者來講,對技藝的要求很高。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知道過去那些鍾表的結構,還要對鍾表制作的過程、每一項工藝都有深入了解。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用匠心,做匠人……”他語重心長地說。學生們聽得入神,而李秋生也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了來自未來的希望。
一邊是面臨“後繼無人”的大師,一邊是有著鍾表修復與制造技能人纔培養的“搖籃”;一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代宮廷鍾表修復與制作技藝”,一邊是融入了智能化科技元素的現代工藝。當鍾表與精密制造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遇到天津市非遺傳承基地李秋生工作室,“古法”與“現代”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今年49歲的蘇婷是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鍾表精密教研室的一名專業課教師。這位善於鍾表結構原理研究和維修裝配、精通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現代技術制圖仿真軟件的鍾表維修高級技師,在一次對鍾表傳動齒輪的修配工作中發現,在現代仿真軟件下,運用現代齒輪計算公式對損壞的齒輪進行零件圖紙繪制,最後卻出現了無法與其他齒輪嚙合的現象。“目前,部分鍾表的齒輪是用法國、英國上個世紀或是上上個世紀的齒輪計算方法和齒輪形狀加工出來的,我們的加工或是修復必須遵循歷史,修復時更要明白老一代工匠當時的想法、做法、工藝和用料,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鍾表修復工作。”蘇婷說。
隨著光陰的流逝,古董鍾表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損壞現象。齒輪的消失、部件的氧化、表身的磨損等,都是歲月無情刻在時計上的痕跡。如今,讓蘇婷興奮的是,隨著李秋生工作室的落戶,學院鍾表修復的學科建設將更加系統化,“李老師的技術讓更多學生看到了鍾表修復的‘新世界’。”蘇婷說。
在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施婷婷看來,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企業需要更加強大的人纔支橕。鍾表與精密制造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揭牌成立,標志著校企合作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階段,也將匯聚更多的資源,融合更多的元素,成為校企友誼的橋梁、人纔培養的搖籃、技術研發的高地。“這其中的資源和元素,有現代智能化的加持,也有古法的繼承。”施婷婷說。
康寧則表示,古今的碰撞,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更是要在繼承中,尋求技術上的創新以及人纔培養模式的創新。對於未來,他也有著清晰的規劃:“我們希望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學習、傳承、發揚老一輩的工匠精神,也希望能在現代技術的賦能下,不斷推進古鍾表這類稀有資源的數字化工作,做好傳承與保護。”(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