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網訊:端午節假期,很多游客來到張愛玲舊居“打卡”。
從濱江道沿著山西路步行200米左右,游客便可到達赤峰道。鐫刻著歷史記憶的地標建築、飽含著藝術元素的潮流小店,讓赤峰道的文化濃度不斷提昇。與濱江道這一主街不同,赤峰道被稱為後街。眼下,和平區正重點打造包括赤峰道、哈爾濱道等在內的九條後街。
作為後街,濱江道周邊的支路、小巷日益受到關注。去年6月,《天津市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行動方案(2023—2027年)》對外發布。該方案將發展“後街經濟”寫入其中,並提到赤峰道、河北路等後街。
不容忽視的是,擁有“煙火氣”“慢生活”“文藝范”等特征的各類後街,不僅能滿足游客對一座城市“深度游”的多元化需求,還可反哺主街,並提昇核心商圈能級。
盤活名人故居舊居
從白天到晚上 沈浸式“解鎖”赤峰道
古今交融、中西合璧、時尚洋氣……步入赤峰道,外地游客的腦海裡會不斷閃現這樣的詞語。來這裡游玩,張學良故居、張愛玲舊居和“瓷房子”是他們必“打卡”的3個景點。
其實,赤峰道厚重的文化和歷史資源遠不止於此。民國時期,赤峰道曾有個十分霸氣的名字——督軍街。勸業場街道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這裡共有13名督軍的宅邸,包括孫傳芳、盧永祥、李厚基等。不僅如此,一些商賈名流也曾在此居住過,例如范竹齋、喬鐵漢等。
近些年,通過盤活名人故居和舊居,赤峰道讓游客得以在此“深度游”。其中,“津沽舊事”沈浸式街區便是典型代表。天津張學良故居景區總經理紀昕告訴記者:“在‘津沽舊事’沈浸式街區,游客既能了解少帥的生活故事,也能參觀少帥所生活過的天津城。”
2010年,紀昕開始接手管理張學良故居。“經修繕後,張學良故居於2012年重新對外開放。”紀昕說,在修繕期間,修繕組走遍了少帥走過的路,一共收集了300多件展品。
2019年,她又接手了與張學良故居一牆之隔的范竹齋舊居。“通過對該舊居為期2年的修繕,我們團隊打造了‘津沽舊事’沈浸式街區,並將其與張學良故居融為一體。該街區就是百年前天津城的‘微縮版’,實景還原了當鋪、藥鋪、照相館、歌舞廳、裁縫鋪、理發館等近30個場景。”紀昕對記者表示,“街區裡出現的店鋪字號或企業品牌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不過,有些後來在歷史洪流中消失了。我們覺得很可惜,因此通過實景方式將其還原。”
6月8日17時30分,一段7分鍾的開場舞拉開了“津沽舊事”沈浸式街區內“津沽堂會”的序幕。按照時間表,相聲、戲法、快板、雜耍等將依次上演,一直持續到當日19時。
除了觀看“津沽堂會”各項演出,游客還可在街區內參演沈浸式劇目。“早在2020年,我們便推出了首部沈浸式劇目——《傅萊醫生》。至今,劇目總數已有10多部。”紀昕告訴記者,“這些劇目涵蓋探案、諜戰、民俗等不同題材,均融入了天津元素或歷史。”
不同時長的劇目,參與價格也有較大差異,即從每人80元至每人598元不等。以每人598元的價格為例,其劇目時長可達5個小時。與淺度沈浸式劇目不同,參與深度沈浸式劇目不僅要限制進場人數,還要游客換服裝。
“每年9月至次年3月,這裡會上演深度沈浸式劇目,每場限定最多100人。”紀昕說,“近些年,我們通過‘津沽舊事’沈浸式街區,將文、旅、商、展、演等深度融合。如今,我們已在街區周邊通過聯營方式引入了10多家實體店,涵蓋飲品店、棗糕店、文創店和照相館等,可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目前,“津夜百樂門”已在“津沽舊事”沈浸式街區內上演。據紀昕介紹,這是她們今年結合“後街經濟”與“夜間經濟”重點打造的“法式風情”演出項目,游客每晚可從19時玩至24時。
紮根哈爾濱道30多年
從擺攤到開店 “煙火氣”裡顯活力
有別於赤峰道,夾在其與濱江道中間的哈爾濱道以特色小吃出名,集聚各類餐館和攤位,“煙火氣”十分濃厚。
在哈爾濱道上,人稱二姐的劉德芬頗為出名,賣餃子已有30多年了。由於在家裡排行老二,她給自己的餃子館取名二姐餃子館。2022年3月,二姐餃子館由哈爾濱道207號搬至哈爾濱道167號,面積也從60多平方米擴大至100多平方米。
“昨天,僅通過微信支付就收到了67筆收入。”采訪當日,劉德芬拿著手機指給記者看。據她介紹,若想不虧損,該餃子館平均每日營業額應不低於4000元。“除了員工工資外,房租也是不小的開支。這個店面一年光租金就要20多萬元。”她說。
近些年,盡管哈爾濱道並不缺客流量,但想在這條街上經營好一家餐館也並不容易。據劉德芬介紹,她的餃子館在搬至哈爾濱道167號前,這裡曾先後開過韓式拌飯、雞排等多家餐飲店。
1989年,不到30歲的劉德芬開始在哈爾濱道上賣純手工餃子。與如今擁有實體店面不同,當時她是在街邊擺攤,且只在中午經營。
“最初那會兒,我們只有3種餡兒——豬肉韭菜、豬肉茴香和豬肉白菜。其中,豬肉韭菜餡兒餃子、豬肉白菜餡兒餃子均為每斤8元,而豬肉茴香餡兒餃子為每斤9元。”劉德芬回憶稱。
1995年,劉德芬開始覺得她的餃子生意做大了。除了在中午賣餃子,她的店當時還賣早餐。“那會兒,光包餃子就有10個人。”她說。也正是在1995年,劉德芬有了自己的實體門店,但當時並非在哈爾濱道,而是在長春道。據介紹,除了在長春道2年左右外,她一直都在哈爾濱道賣餃子。
如今,二姐餃子館主要在中午和晚上營業,除了賣餃子外,還兼營撈面、砂鍋和涼菜。以餃子為例,其主推8種葷、素餡兒,其中包括創業之初的那3種。至於價格,這些餃子從每斤40元至每斤70元不等,每斤餃子50個。堂食菜單顯示,大份兒有25個、中份兒有20個、小份兒有15個。
2014年,黑龍江人孫振豐從北京來到天津創業。來天津前,他在北京從事居酒屋生意已達10年。
玉紋順德姜撞奶店是孫振豐在哈爾濱道開的首個店,主打姜撞奶、雙皮奶等。2020年上半年,該店對外營業。對於門店選址,他格外重視。
2017年,還在山西路經營一家冷鍋串串店時,孫振豐就謀劃在哈爾濱道開店,直至2020年纔如願。“那幾年,為了找房源,我經常騎自行車來這兒轉轉。”孫振豐告訴記者,之所以能租到這個店面,還是因為此前的商戶受新冠疫情衝擊經營不下去了。據他稱,這裡的房源很緊俏。
“店員都忙不過來了。”去年3月,孫振豐明顯感覺到店裡的生意變好了,“新冠疫情期間,我們日均營業額不到2000元;如今,在單品平均價格低於20元的情況下,日均營業額達1萬元左右。”
繼玉紋順德姜撞奶店開業後不久,孫振豐又在該店旁邊開了添二火·重慶水瓢米線天津總店,面積達120平方米。選在哈爾濱道而非濱江道上開店,成本是他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時,我租這個米線店面時,年租金為40多萬元;同樣大的店面,如果在濱江道上,年租金得100萬元以上。”他說。
孫振豐十分看好“後街經濟”的發展前景。據介紹,在他現有的13家餐飲店中,有7家分布在和平區的後街上。其中,有4家位於哈爾濱道上。
九條後街協同發展
從“線”到“面” 打造多元消費場景
今年6月,距離《天津市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行動方案(2023—2027年)》對外發布已滿一年。該方案將發展“後街經濟”寫入其中,並提及赤峰道、河北路等後街。
記者從和平區勸業場街道獲悉,2022年,和平區圍繞“一核引領、兩軸支橕、三點聯動、九街協同”的整體布局,打造金街地標商圈,提出了九條後街協同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挖掘整合後街支巷資源,以街巷為脈絡發展“後街經濟”。其中,除了赤峰道、哈爾濱道、河北路外,上述九條後街還包括遼寧路、花園路、河南路、陝西路、沈陽道、錦州道。
“近些年,帶有歷史烙印的建築,疊加現代藝術元素,使赤峰道的文化濃度得以大大提昇,從而形成了獨具個性和地方特色的一條後街。今年‘五一’假期,赤峰道共接待游客約11萬人次,同比增長18.5%。”和平區勸業場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凱告訴記者,借助街區優勢,赤峰道著力營造以“玩”“拍”“逛”等為關鍵體驗的消費場景,比如“玩”是以“津沽舊事”沈浸式街區為主場地、以眾多潮牌店為補充,構建起多元化的休閑娛樂矩陣;“拍”是針對年輕群體喜歡拍照“打卡”的特點,將藝術元素深度植入街區,在商戶門頭設置、外立面改造上利用豐富多樣且充滿活力的藝術形象。
記者注意到,位於赤峰道與新華路交口的一家外牆全為白色的飾品店,憑借在屋頂掛上印有“天津等你”四個大字的“心形”紅色氣球,成為年輕游客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研究建立‘政府指導+市場化運作’模式,引進或組建管理服務能力較強的公司參與街區治理,實現重點街區規范化管理、高效率運行。”陳凱表示,結合勸業場地區九條後街現有業態和資源稟賦,他們未來將做好“一街區一定位”,以發展赤峰道時尚消費文化旅游購物帶、河北路網紅時尚休閑帶、花園路歷史文化體驗街、遼寧路津門傳統特色餐飲街為先行試點,示范帶動哈爾濱道城市煙火美食街、沈陽道民間古玩鑒賞拍賣街、河南路老城精致生活街、陝西路都市特色市集街、錦州道市井小巷休閑街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主題街區,實現“後街經濟”蓬勃發展。
專家觀點
“後街經濟”
如何蓬勃發展
——訪天津社會科學院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會芝
“後街一頭連著核心商圈提質擴容,是城市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著文化新業態,是城市文化氣質的重要表達。”天津社會科學院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會芝十分看重後街對於城市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在她看來,“後街經濟”就是利用城市核心商圈周邊的支路、小巷等打造特色品牌集聚、文化氛圍濃郁、多元業態融合的特色街區,並與核心商圈主街的業態形成互補互促格局的經濟發展模式。
如何更好發展“後街經濟”?王會芝認為,應堅持規劃先行、凸顯發展特色、加強資金支持和創新管理模式。“比如,對有鮮明建築風格和環境特色的後街,要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將後街的景觀風貌與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合,適當增加休閑、社交和‘打卡’空間;對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後街,要挖掘歷史文化特色,依據歷史積淀、文化底蘊、景觀肌理等,加大創意性改造和數字化賦能。”她說。
物業產權分散是後街的重要特點之一,無形中會對街區統一規劃、特色發展帶來難題。為此,王會芝表示,相關街區要構建“政府搭臺、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後街經濟”推進機制,以此提昇街區精細化管理水平,比如通過資源置換、市場化租賃等形式整合街區內分散的物業產權,破解街區改造推進速度慢、統一管理難度大、業態內容更迭慢等問題。
“發展‘後街經濟’,要完善發展規劃和業態、交通、景觀等配套方案,並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主題街區。只有打造多元化、定制化、沈浸式的新消費模式,纔能實現‘後街經濟’蓬勃發展。”她說。
街區管理
創新管理模式 社區“招招鮮”
6月6日9時,和平區勸業場街花園路社區黨委書記陳蕾開始忙了。據了解,該社區管轄區域內有4段後街路段,近期他們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商戶和居民的一些煩心事兒相繼得到解決。
陳蕾是2020年9月來到花園路社區的。2023年,在勸業場街道黨工委發展“後街經濟”的統一安排下,花園路社區於當年6月6日成立了“同心商家聯盟”,有36家商戶參與。“我們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商戶和企業需求,鏈接職能部門相關資源,助力他們更好地經營。”據陳蕾介紹,起初,社區只是為商戶和企業做一些安全類保障工作。自2023年下半年起,商戶和企業對“後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社區開始在街道領導下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我們聯系了天津市冷凍飲品流通業商會的會長單位,跟張學良故居的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對接。僅用了一周時間,文創雪糕項目就落地了,開業第二個月實現了單日近300根的銷售業績。”她說。
今年4月初,花園路社區成立了“同心花園安全圈”服務轄區內共建商戶和企業。“我們對接相關職能部門,把對企業和商戶的事後執法轉變為事前服務。”陳蕾舉例稱,之前轄區內一個大型餐飲企業裝修,如果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商家先裝修,之後各部門檢查,不合規的地方進行整改。有了“同心花園安全圈”後,社區帶著應急局相關領導和顧問到現場提前了解商家裝修的整體方案,避免裝修完了再整改的情況發生。
隨著多條後街的客流量越來越大,商戶與住戶的糾紛時有發生。據陳蕾介紹,此前有一個做燒烤的商戶夜間經營,住在樓上的居民多次投訴屋裡都是燒烤的煙氣。關系緊張的時候,住戶把商戶的店門鎖了。“我們對這兩家多次走訪,雙方最終和解。為更好地解決‘鄰裡糾紛’,4月底,‘同心花園護商團團’成立,裡面有18個人,團隊裡的律師會定期來到社區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陳蕾說。
由於花園路社區管轄的後街范圍不是步行街,為減少交通隱患,每逢大型節假日,多部門聯合協調,會針對重點區域加裝護欄,分離人流和車流,以保障游客安全。
業態聚焦
愛玲故事咖啡店
外地客約佔六成
“粉絲”帶花“打卡”
端午節假期的赤峰道人流如織,愛玲故事咖啡店的門口站滿了前來“打卡”的年輕人。
這家坐落於張愛玲舊居的咖啡店內充滿著這位作家的生活氣息。就連店裡咖啡的名字,也處處留有張愛玲的印記——紅玫瑰、第一爐香、沈香屑……7款特調咖啡都是顧客常點的單品。“這家店2022年開始營業,來這兒的顧客,很多跟我一樣,是張愛玲的‘粉絲’。不少顧客還帶著花來。”店長王莎莎喜歡張愛玲的作品,采訪中,她對於書中的橋段細節侃侃而談。
正因喜歡,所以尊重。“張愛玲在這裡住了6年,咱現在坐的位置是當時的客廳,裡面有個麻將室;二樓是她和家人的房間;三樓是傭人房和閣樓。”王莎莎告訴記者,店裡沒有做過多的翻新整修,連窗戶都是以前留下來的,“我希望盡可能保留張愛玲在此生活的痕跡。”
雖說這裡是個咖啡廳,但看起來更像是個博物館。早期的放映機、保留原裝電子管的留聲機、老式暖氣片……這些古早擺件引來很多顧客“打卡”。
“小姐姐們‘打卡’完,大多會坐下來喝杯咖啡。”王莎莎說,目前店裡有兩層對外營業,預計下半年會開放三樓。
現在,愛玲故事咖啡店每日營業時間從10時至19時,店內有30餘種咖啡和10餘種甜品,咖啡單價在30元至50元。端午節期間,店裡的日客流量超600人次,外地顧客約佔60%。
據了解,為提昇顧客體驗感,店裡即使再受歡迎的咖啡,2個月後都會下架,更換新品。做了5年咖啡師的劉暢大概一個星期就會推出一個新品。“果茶的醬料自己熬,堅持自己烘焙咖啡豆,不用商業豆。”劉暢告訴記者,她連做夢都是在研究咖啡。
“很多過來‘打卡’的小姐姐有拍照需求,我們也提供旗袍租賃和拍攝服務。”據王莎莎介紹,店裡現在有200件旗袍可供顧客選擇,還有200件拿去洗了。“在店裡,每小時50元可以隨便穿。很多旗袍都是我去蘇州挑來的。”她說。
吉慶祥華服世家旗袍店
制作工序36道
一年定制40餘件
在赤峰道上,櫥窗擺著幾件旗袍的吉慶祥華服世家旗袍店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進店參觀、選購。該店店主是61歲的吉慶祥。“這家店我18歲就開了,當時的名字叫‘吉慶祥服飾專賣店’,1981年11月領的營業執照,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吉慶祥告訴記者,店裡存有上萬件旗袍,其中,最早的旗袍可追溯到清朝。
吉慶祥店裡的旗袍大多是她和她的二女兒純手工制作的。有時候,2個多月纔能做出一件披肩或小褂,樣式最簡單的旗袍也要做一個多星期。這些旗袍單價3980元起,價格不低,但顧客不少。店裡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2月了。
“40多年的老店,老主顧多,有一位顧客來了7次,每次都買一兩件。不少參加婚禮的顧客在咱這買旗袍。”吉慶祥告訴記者,隨著赤峰道客流量越來越大,進店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現在,她的二女兒吉洳慶幫忙經營這家老店,母女倆一年能手工制作40餘件旗袍。
雖然只有26歲,但吉洳慶對旗袍制作了如指掌。“一件旗袍在量體時通常要測量27個點位,頸圍、領高、肩寬、臀圍、胸圍……有的長旗袍甚至要測量38個點位,制作工序有36道。”吉洳慶領著記者來到店裡地下一層的工作間。她指著一件精美的旗袍告訴記者:“我今年4月做了這件海棠花元素的旗袍,希望給游客們留下些天津元素。”
吉洳慶說,她曾統計過,到店顧客中近七成是年輕人。“年輕人喜歡的旗袍偏俏皮,長度過一點膝蓋的A字裙樣式賣得多。”吉洳慶告訴記者,為開拓年輕客群,她開了一個旗袍制作的夜校課程,有10多名學員。每周三,她都會去夜校授課。“夜校課程很搶手,名額秒沒。”她說。
隨著來店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吉洳慶打算在店裡增添拍攝服務。她表示:“不少年輕顧客在試完旗袍後會拿手機自拍,也有一些顧客提出拍攝需求,我們打算盡快推出拍照服務。”(記者 韓啟 寧廣靖 攝影 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