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圖事】在城市種菜是什麼體驗?他們在公園裡建了個『食物森林』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 編輯:王敬怡 2024-06-14 12:05:00

   津雲新聞訊:每到周末,天津津南體育公園裡的一片綠地就人聲鼎沸,一群人在這裡澆水、施肥、收獲,和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少在公園遛彎的人也爭相前來觀看,路過的人都說這裡像斯卡波羅集市一樣,有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裡香;也有人說這裡像莫奈的花園,空氣中彌漫著蓬勃生機,在花花草草的映襯下,一秒就進入到了畫裡。

  事實上,這是一群志願者在共建“食物森林”。

  坐落在津南體育公園的“雙新食物森林”是個一畝的試驗地,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在城市公園裡建造的“食物森林”。這裡有大喬木、小喬木、灌木、爬藤、草本、地被等等,涵蓋著草藥、香草、水稻、水果、蔬菜等在內的300餘種植物,還擁有生態水循環系統、好氧堆肥系統、雨水收集系統、廊架休閑系統、生態種植系統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在這裡,志願者通過勞動收獲的果實大部分會用來慰問社區需要幫助的人群。家住南開區的李娟是“雙新食物森林”項目的發起人,她偶然間了解到“食物森林”的概念,“第一次知道‘食物森林’後,我就覺得這不就是可持續發展、生態環保的具象化體現嘛。”於是,李娟在津南區將這個項目做了起來,而她也希望基於“食物森林”,能夠形成一個“熟人社區”,讓周邊居民享受勞動快樂的同時,又能與外界交流互動、分享盈餘,人類社群像自然的生態系統一樣和諧共生。

  “雙新食物森林”的參與者,上至70多歲,下至幼兒園小朋友,既有退休老人、親子家庭,也有周邊大學生。拋開年齡、職業、性別,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然名。銀杏、山羊、青秧、小蜜蜂、山茶花、忘懮草、滿天星、熊童子、谷雨……動物、植物、風雲雷電、山川河流、四季節氣成為了他們的新身份,“有了自然名,我們就不再站在食物鏈的頂端,而是平等地進入生態世界。”——“五角楓”李娟說。

  志願者“三角梅”傅敏,今年64歲,她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批大學生。大學畢業後步入職場,從未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以前在公園遛彎就是沒有目標的走,直到我看到這個獨特的小園子。”那是三年前的夏天,竹林茅亭,滿園花草。那一天,傅敏決定留下來,時至今日 ,她依舊記得做的第一件農活是給瓜翻面,“當時園子裡種了很多瓜,南瓜、西瓜、冬瓜……瓜的每一面都要被太陽曬到,纔能長得均勻,這是我之前根本不知道的。”乾了一上午活兒,雖然被蚊子咬了一身包,累得滿頭大汗,但傅敏帶勁兒極了。

  “食物森林”裡的志願者大多不懂種植,但無一不熱愛花草自然。67歲的“五谷”名叫董立,之前她對種菜、種花完全不了解,“現在清明種瓜點豆、小滿插秧,水稻收獲以後就要種下冬小麥……這些張口就能說出來,所以我們這裡有很多‘土博士’。”董立記得,秋天挖紅薯時,有的小朋友挖出的紅薯比他們的臉都要大,“到秋天柿子熟了,大家都不捨得摘下來,那時候就有小朋友坐在樹前寫生。”董立說,七八歲的孩子正是滿處跑的年紀,“但他們能在這裡專注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這就是‘食物森林’帶給孩子的成長。”

  年長的人在這裡給枯燥的生活加點生機,年幼的孩子則在這裡掌握了生活的經驗。“小野豬”2021年到“食物森林”時只有3歲,“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現在搬到這裡,能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看到一片可以種菜的土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小野豬”爸爸“熊童子”說,三年前的“小野豬”是一個喜歡沈浸在自己世界裡的內向小男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得愛說愛笑,遇上新來的伙伴甚至可以為他們講解“食物森林”的故事,“今年,他特別希望在一米菜園種下胡蘿卜,因為在繪本裡讀過‘拔蘿卜,嘿喲嘿喲拔蘿卜’那段故事,所以特別想體驗一次,書上的知識與現實就連接起來了。”同樣地,“海娜”也帶著女兒“桃子”每周來到這裡觀察記錄葉子長高幾厘米,果實有什麼變化,“老師布置過《印象最深的事情》的作文時,我還寫了在這裡看到蛇吃青蛙,看到小刺蝟、蝸牛、蚯蚓的場景……”

小學生把“食物森林”的見聞寫進作文

  時值盛夏,“食物森林”裡有一片黃色的小花,像向日葵,又像非洲菊,李娟讓大家順著花往下看,“這是茼蒿菜!”有人回答。“我們看到菜市場裡的蔬菜,只是它們的生命中其中一種形態,它們可以是種子、可以是莖,可以開花,甚至可以結果。”李娟說,在“食物森林中”,人們能看到植物的每一個形態,讓人們了解大自然的魅力。

  在這裡,志願者們不僅體驗到了“鋤禾日當午”,更懂得“粒粒皆辛苦”。“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們曾經舉辦過的零廢棄冷餐會,每個家庭都在家做好了食物帶過來。”傅敏在家烤了面包,再從“食物森林”裡折了些麥稈,把食物串起來堆成塔,“等到冷餐會結束後,麥稈放到堆肥箱,其他家庭帶來的瓜、果皮放到昆蟲塔‘喂’蚯蚓,紙板也可以拿去堆肥,一點垃圾都沒有。”也有不少志願者開始承諾,不點外賣、不買礦泉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隨手關燈節約用電、不用不易降解的濕巾……

  從土地到餐桌,再到生活,他們以言行互相成就,成為更好的自己。四年以來,勞動超過3次以上的志願者至少達到了400多人。談到未來,李娟說,她希望把“食物森林”做得更加貼近生活,孩子們在這裡可以慢慢建立生態意識,形成生態觀,老人們在這裡通過勞動、慰問其他的人更加有價值感,年輕人在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人相互支持鼓勵。關於種植,李娟說,“大自然幫我們剔除了一些品類,我們也要順應進一步調整這裡的結構,讓來到這裡的少年兒童了解認知更多的動植物,樹立環保意識,達到自然教育的目的。”同時,李娟也希望更多人加入進來,她堅信少年強則國強,“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食物森林’的好處,相關部門能看到‘食物森林’對城市的用處,建設更多的‘食物森林’,讓居民們就像是他們的自然名一樣,融入大自然,在生態的包圍下,成為關愛地球的友善公民。”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