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央視春晚創意節目《年錦》驚艷全網,舞臺上,四位演唱者分別身著中國傳統服飾,演繹著歷朝歷代的流行經典。其中劉詩詩佩戴的唐簪,正是由天津市級非遺項目馬氏花絲鑲嵌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馬賽帶領團隊制作而成。近年來,隨著“漢服熱”的興起,馬賽也逐漸意識到僅僅是傳承並不能讓非遺技藝走得更遠,非遺要“守正創新”,既要守得住,還要創新。借助漢服興起的東風,馬賽成功地將花絲鑲嵌技藝與傳統漢服文化結合起來,使花絲鑲嵌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漢服熱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也讓我們有機會站上更大的舞臺,向全世界展現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進來,創造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新時尚。”
傳承非遺技藝 探索無限可能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馬氏花絲鑲嵌的傳承歷程?
馬賽:馬氏花絲鑲嵌技藝是由正統宮廷藝人傳授,傳承譜系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時期的宮廷老師傅,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花絲鑲嵌最初只供皇家貴族們使用,是由宮廷造辦處制作。到了民國時期,花絲鑲嵌工藝逐漸散落在民間。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北京組建了一個全國最大的花絲廠,叫北京花絲廠,廠裡的師傅技藝都是傳統的宮廷技藝傳授下來的民間老手藝人,馬氏花絲鑲嵌的第一代傳承人就在此就業學習。上世紀70年代,老藝人來到天津市武清區崔黃口鎮授課教學,第二代傳承人陳啟跟隨第一代傳承人拜師學藝,並在花絲鑲嵌行業內取得不俗的成績。上世紀80年代中,第三代傳承人馬維鋼、劉桂華夫婦,也就是我的父母跟隨陳啟師傅學藝。上世紀90年代初,我父母成立了馬氏花絲鑲嵌的工作室,做常規飾品的外貿出口。我從小就對手工制作特別感興趣,父母乾活的時候我就在旁邊打下手,後來完成學業後,我就跟隨父母正式開始學習花絲鑲嵌,至今已從業14年。


記者:您對馬氏花絲鑲嵌的傳承進行了哪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馬賽:馬氏花絲鑲嵌傳到我父母已經是第三代了,他們做這一行做了將近40年,在我看來,人一生能夠堅持做一件事,並且將它傳承下去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我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因此當手藝傳到我這一代時,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剛開始學習花絲鑲嵌時,我主要負責接手一些加工項目,那時飾品的外貿出口已大不如前,銷路逐漸轉為內銷,銷量也並不理想。我開始思考如何轉變方向,既可以將傳統技藝保留下來,又可以讓大眾了解並接受非遺技藝,以達到傳承的目的。正巧那時我在看古裝影視劇,我發現劇中角色佩戴的頭飾相對簡陋,我想如果用花絲鑲嵌技藝來制作古代頭飾,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記者:這個轉變的過程順利嗎?
馬賽:這個轉變過程其實很困難,因為據我們了解,雖然花絲鑲嵌技藝全國都有在做,但是將這項技藝應用在頭飾、飾品制作上的很少,我父母也沒有嘗試過,因此我要從頭開始探索。我想先從文物復刻開始,但從工藝角度來講,文物飾品所代表的是當代最高的技藝水平,運用的是花絲鑲嵌中最復雜的工藝,因此這中間大概有一年的時間我們都用來准備和學習,非常不容易。因為當你已經習慣了某種形式,如果要進行如此大的轉變,前期就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我首先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學習,並且去到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觀察出土的金銀飾品,比如著名的梁王莊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很多明代的金飾,都非常精美。看多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其實每個朝代的飾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也映射出不同朝代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
比如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從歐洲帶來了很多奇珍異寶,或許受此影響,明代的飾品都非常華麗,用寶石鑲嵌的物品也非常多。前年我們1:1復刻了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的明孝端皇後九龍九鳳冠,從前期的研究出圖,到後期的鑲嵌制作,我們十多位師傅歷時半年多的時間纔制作完成,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皇家飾品不僅體現了當時佩戴者的地位與權力的象征,更是一種技藝的傳承。這頂九龍九鳳冠共鑲嵌紅藍寶石一百多顆,珍珠上千顆,上面分別用到了掐絲、累絲、鏨刻、鑲嵌、穿編等多種工藝的結合,還運用了點翠工藝,先用金或鎏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但翠鳥是我們國家保護動物,因此現在我們用鵝毛來代替,效果也非常不錯。
打造國潮精品 推廣傳統文化
記者:在如何保留住傳統技藝上您邁出了第一步,那麼下一步就是傳承與創新了,在這方面您又作了哪些努力呢?
馬賽:國家提倡非遺項目要守正創新,我們現在不僅是要守住這門技藝,還得要創新。因此我開始了自主設計的嘗試,主要以唐、宋、明、?四個朝代的風格為主,以各個朝代的代表紋樣和款式作為基底,加入原創的設計,再以花絲鑲嵌的傳統技藝加以制作。
從2018年開始,國內掀起了一波“漢服熱”,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漢服,但漢服並不僅僅是指衣裳,還包括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由漢服文化傳承下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30多項,花絲鑲嵌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在杭州、蘇州、上海這樣的南方城市,會舉辦很多有關漢服推廣的活動,很多漢服愛好者在穿漢服走秀的同時,會選擇我們制作的飾品進行搭配。那幾年類似這樣的活動特別多,我們經常一個月就要跑到四五個城市參加活動,我們也是很幸運,經過這麼多年的沈淀,終於等到了這樣一個機會。
記者:目前市面上也能看到很多古代傳統飾品,那麼馬氏花絲鑲嵌如何能夠脫穎而出呢?
馬賽:在我看來,飾品所傳達的不僅僅是美,同時也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蘊含其中,我們要做就要做獨一無二的精品。2014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品牌——“皇家傳承”,以文物復刻及自主設計兩個方向為主,主要應用於漢服配飾、高端中式婚禮服配飾、影視道具及室內陳設等。去年,由我們自主設計制作的“蓮華盛世大鳳冠”獲得2023年國家級大獎百鶴獎,它的風格偏唐代,由兩部分組成,底下是蓮花造型,上面是鳳凰造型,既可以作陳列展示還可以上頭佩戴。今年央視春晚上劉詩詩佩戴的唐簪,是我們根據唐代敦煌壁畫進行設計制作的作品,這個節目的出圈,讓馬氏花絲鑲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也讓我對非遺傳承有了更大的信心。
記者:您現在有計劃要培養下一代傳承人嗎?
馬賽:我現在也有徒弟,就是我們本村的,年齡比我大。我在帶徒弟時,首先要求他一定要堅持到底,要踏實,能坐得住。因為花絲鑲嵌是純手工制作,每個步驟都非常繁瑣,所以前期一定要將基礎打牢,這就需要頻繁地做。我們每天需要工作10個小時,如果前期堅持不下來,後面就無法繼續學習。目前我的工作室有12名員工,大部分都是我們村裡人,我也是希望能夠給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就業的機會。因為目前花絲鑲嵌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一來國家對非遺的傳承非常重視,也加大了對非遺的宣傳力度,同時近幾年來,漢服逐漸成為流行趨勢,我們也想借這個東風,繼續做出更多的原創作品,讓非遺借助這個平臺能夠更好地傳播出去,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並喜愛馬氏花絲鑲嵌,我也希望能有更多像我一樣對花絲鑲嵌感興趣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記者:您對馬氏花絲鑲嵌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打算嗎?
馬賽:今年我們武清區的一個博物館專門為馬氏花絲鑲嵌舉辦了一場專題陳列展,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夏令營的同學們去參觀寫生,老師讓同學們用繪畫的形式將我們展覽的飾品畫了出來,並且向同學們講述了每件展品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樣的形式非常有意義,不僅讓孩子們看到了古代飾品的精美,同時也通過飾品了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下一步我將把非遺傳承的重點放在文化推廣方面,多與博物館進行文化交流活動,讓馬氏花絲鑲嵌技藝走進校園,讓孩子們能夠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同時,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傳承非遺技藝,去年我有幸被評為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但我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還計劃舉辦一個馬氏花絲鑲嵌研修班,歡迎喜歡這項技藝的人來學習和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