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囊徘徊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這是《海洋竹枝詞》中,對皮影戲的描寫。作為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讓世人看到它的珍貴與獨特。皮影雕刻技藝,是我市薊州區的市級非遺項目。第四代傳承人周永良善長皮影人偶的制作和皮影戲操縱、演唱及教學。他熱衷於皮影藝術的傳承、傳遞和傳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薊州皮影的魅力。

薊州皮影傳承有序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天津薊州區的皮影雕刻技藝已有數百年歷史,尤以別山鎮翠屏山的張家皮影雕刻最具代表性,至今已傳承五代。“張家皮影雕刻的技藝,是從清代恭王府的皮影雕刻技藝傳承而來。由賈連海傳授給張瑞山,張瑞山又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張均、張奎。我的師父是張奎,他受家庭影響自幼喜愛皮影,能唱會耍,以雕刻影人見長,他刀功嫻熟,技藝精湛,在津京唐地區頗有影響。”周永良說。
說起薊州皮影的歷史與傳承,周永良如數家珍。他說:“說到皮影戲,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唐山。其實天津的皮影歷史更為悠久、技藝特色更為突出。薊州的皮影雕刻技藝到現在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了。這150多年來,技藝的傳承沒有間斷過,且皮影作品存世量大、走出國門早。現在國內外只要是有收藏皮影的博物館裡,都可以看到薊州皮影的作品。”周永良介紹,薊州區歷史上皮影愛好者自發組織的皮影隊很多,逢年過節或冬閑時,凡是有條件的村鎮都邀請皮影隊唱上幾出皮影戲。張家雕刻的影人不但滿足了薊州區皮影表演活動的需求,而且被各地皮影愛好者及國際友人喜愛和收藏。

薊州皮影特色鮮明
“薊州皮影曾經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但現在提到皮影人們更多說的是唐山皮影。這是因為大家不了解,皮影分為三大塊:皮影的雕刻制作、唱腔、操縱表演。唐山皮影以唱腔出名,而薊州皮影是以人偶出名。薊州皮影造型生動、形象逼真,而且人偶種類多,更貼近戲曲、貼近生活。薊州皮影的作品中,還有京劇臉譜出現,這是在其他地方皮影作品中沒有過的。”周永良說。
皮影雕刻主要以驢皮做原料,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雕刻、著色、刷油等37道工序。“皮子很重要。有好皮子纔會有好影人,有好的影人,皮影戲藝人纔會有生存空間。在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影人的關節也稱‘骨縫’。從開始圖形的雕刻,到最後連接裝訂,都必須精准的選定‘骨縫’中的‘骨眼’,這是影人造型生動的關鍵。制作完成一個完整的戲箱,裡面要有100個身子、500個頭,還包括車、船、轎、馬、城、桌、椅、山、雲、房、樹、刀、槍、動物等道具。這纔能保證皮影戲的正常演出。”

周永良介紹,他小時候薊州當地盛行皮影戲,他的祖父和父親喜歡皮影戲,農閑時村裡人常常聚集在他家長皮影戲。由此,周永良自小就對皮影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又拜師張奎學習皮影雕刻制作技藝。“我因為機緣巧合,跟隨皮影戲團唱了幾次,就一發不可收拾。有10多年的時候,我到過很多城市唱皮影戲,接觸到全國各地從事皮影藝術的民間藝人,自己的水平得到很大提昇,也受到同行的認可和觀眾的喜愛。”
近年來,周永良積極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了解皮影藝術。“我帶孩子們學習皮影戲,效果很好。有孩子參加天津市學生文藝展演獲獎,還被邀請參加‘娃娃廟會’等活動進行展示。看到薊州皮影正在被越來越多孩子們喜愛,我很欣慰。”(今晚報記者 劉桂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