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破,欽州市靈山縣太平鎮那馬村委華屏嶺村如一軸美麗的鄉村畫卷,在淡淡霧靄中徐徐展開。
青山綠水中,人們早已忙碌在田間地頭。夏日微風拂過田野,綠油油的稻穗次第飽滿,閃爍著生命的光芒。
在這裡,一角飛檐、一縷炊煙、一方院落,便是一戶幸福人家。從這片土地裊裊昇起的炊煙綿延兩百多年後,2019年,華屏嶺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幸福古村 古香古色
漫步華屏嶺村,這裡既有水的靈動與清澈,又有古建築的沈穩與厚重。
青磚黛瓦,飛檐翹角,每一磚每一瓦,都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流轉,銘刻下歷史的沈淀。
行走於古建築群內,腳下是時光磨洗的石板路,耳邊是風中捎來的古韻輕語。

時光在古村內的石板路上流淌。
沿著回廊巷道進入古建築群院落內,只見幾位閑聊正歡的大姐和阿婆正在包粽子,這是當地端午節特有的儀式感。她們包的粽子當地人叫涼粽,又稱灰水粽。見到客人來訪,她們熱情招呼著一起吃粽子,軟糯的粽子蘸上蜂蜜或白糖,和生活一樣甜。
端午時節,粽香陣陣,只見她們手法嫻熟,談笑間,粽葉在她們手中翻飛、收攏,捆紮勻稱。粽葉的清香和古建築的古色古香,以及散學歸來的孩童的歡聲陣陣,為端午這個傳統節日增添了幾分溫馨與熱鬧。

古法蘇木粽,是這座古村落裡的端午“頂流”。
60歲的蘇日英高興地說,兒子兒媳帶著孫子孫女回來過端午,他們都愛吃自己包的涼粽,多包些到時也給他們帶著返程。
“我們本地的涼粽中間要放蘇木。”蘇大姐拿起一根長約10厘米、細如火柴梗的紅色小木棍介紹道,“蘇木是一味藥材,主涼,糯米主熱,兩者互補。另外,蘇木是紅色的,煮出來的粽子中間浸染成紅色,寓意一家人日子紅紅火火的。”談話間,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在古宅住了大半輩子的阿婆利美英應和道:“是啊,我今年都75了,看著大家生活越來越好,孩子們也叮囑我好好保重身體,好好享福呢!”
還是這座古宅,世界已日新月異,卻讓幸福的人們恍覺歲月未改,時光不老。

古宅雕梁畫棟,古色古香。
紅色古村永載史冊
華屏嶺村歷史悠久,村內黃氏古宅始建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佔地8500平方米,規模宏大,結構緊密。
村子建築的圍牆多用大石頭做成,非常堅固。石牆有4米多高,1米多厚,讓華屏嶺村就像一座堅固的小石城。石城內的這座核心古建築群是華屏嶺村的標志性建築,沈淀著當地村民最深沈的情感。

華屏嶺村的標志性古建築群,共有十廊九座七十二井。
“這裡是黃氏祖宅,我就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華屏嶺村村民小組組長黃成德說,“這個古建築群一共有十廊九座七十二井,氣勢恢宏。總體呈方形布局,十分整齊,主要分為頭座、二座、三座,南北各三座,還有三益堂(南客廳)、三多堂(北客廳)、廊屋六大部分。”
跟隨黃成德,用一步一個腳印丈量這座建築群的結構。房屋牆裙是三合土夯築,之上疊砌雙層磚(外為青磚,內為熟泥磚);頂部為木材構架蓋以青瓦的懸山頂結構;桁條、大擔、斗拱檐板多有精美的木質浮雕。正廳內屏風上的雕刻內容豐富,飛禽瑞獸,花草樹木,無奇不有。

白牆黛瓦,可感歲月悠長。
更值得一提的是,華屏嶺村古建築群不僅是歲月的見證者,更是當地軍民奮勇抵抗日軍的歷史見證。“1940年,泗峽坳之戰的指揮部就設在這裡。”隨著黃成德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斑駁的牆面上,80多年前日寇留下的彈孔仍清晰可見。1940年,日軍近衛師團櫻田武旅團2000餘人從小董鎮出發掃蕩,欲過泗峽坳佔領太平鎮,取道橫縣直抵賓陽增援昆侖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靈山青年抗日游擊隊和靈山民眾抗日游擊隊等廣大軍民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在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中,我方軍民擊斃日軍官兵340餘人、擊傷80餘人,並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如今,80多年過去了,殘留在華屏嶺村古宅牆上密密麻麻的彈痕,在繼續向人們訴說著這份沈重與悲壯。

青牆上的彈孔清晰可見,是當地軍民奮勇抵抗日軍的歷史見證。
華屏嶺村無論是從建築還是地形,都是易守難攻,古宅背靠山嶺,前面是水塘和一塊開闊地,圍牆上修建有炮樓、碉堡,華屏嶺村在當時就有著像碉堡一樣的強大防守能力。
“泗峽坳阻擊戰的勝利沈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毀滅了日寇妄圖從泗峽坳取道增援昆侖關被困日軍的企圖,展現了我國軍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意志和決心,振奮和鼓舞了斗志,堅定了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心。華屏嶺村在這場戰爭中的意義十分重大。”靈山縣黨史研究室主任陳南慨嘆道。
陽光破雲而出,佩戴著紅領巾的孩子們放學經過,在彈孔斑駁的圍牆下悠閑地行走,歡聲笑語在巷道回蕩。錯位的時空裡,孩子們仿若與那段歷史相遇,帶著對無數先烈英勇的崇敬與對革命精神的傳承向前而行。

錯位的時空裡,孩子們仿若與那段歷史相遇。
活力古村文旅融合
穿行其間,讓人肅然起敬,華屏嶺村似一幅歷史畫卷靜靜佇立於歲月長河中。在這靜謐中,有對歲月的回望,也有對未來的期許。
“前幾年,這裡得到了國家的資金支持,修繕了大部分房屋。目前還有北面小部分崩塌的房屋需要等待修繕。”欽州市融媒體中心派駐靈山縣太平鎮那馬村第一書記盧經敏介紹,“我們計劃繼續向相關部門申請修繕資金,修繕好整個古建築,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將華屏嶺村打造成一個人文旅游景點。”
“尤其是要結合華屏嶺村的紅色革命歷史和泗峽坳戰役烈士紀念碑,打造一個紅色教育基地,讓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來參觀古建築、了解革命歷史,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盧經敏說。

華屏嶺村古建築群靜謐安然,見證歷史變遷,傳承血脈文化,更寄托著游子鄉愁。
“華屏嶺村古建築群保存相對完整,特點明顯,在整個靈山縣內是非常罕見的,是研究古民居建築、古村落文化、客家文化的實物資料。”靈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股分管領導鄧家郁說,“華屏嶺村古建築群作為一份文化瑰寶,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好它,讓它成為傳統村落的美麗風光。”
走出華屏嶺村古建築群,此刻,堂前新月型的明月塘,靜謐而深邃,倒映著夏日的藍天白雲,與佇立其後的古建築群一道,共同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卷。
蟬鳴聲聲,笑語盈盈,一切悠然自得,美好如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