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圖事】太會整活!廣東會館的石獅子『開口』說話了,還是天津話!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 編輯:王敬怡 2024-07-01 09:13:00

內容提要:暑期將至,隨著近兩年不斷掀起的一陣陣『文博熱』,逛博物館成為很多人的出游計劃之一。當下,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年輕人分享打卡博物館的體驗,線下打卡展覽、線上雲逛博物館成為一種休閑、社交的生活方式。坐落在天津鼓樓商業街的廣東會館自6月8日上線了『百年有戲』大型沈浸式系列互動項目——天官賜福,不少人表示『這是建築之美和戲曲之韻的強強聯合』。

  津雲新聞訊:暑期將至,隨著近兩年不斷掀起的一陣陣“文博熱”,逛博物館成為很多人的出游計劃之一。當下,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年輕人分享打卡博物館的體驗,線下打卡展覽、線上雲逛博物館成為一種休閑、社交的生活方式。坐落在天津鼓樓商業街的廣東會館自6月8日上線了“百年有戲”大型沈浸式系列互動項目——天官賜福,不少人表示“這是建築之美和戲曲之韻的強強聯合”。

  拿上一本解謎手冊,走進廣東會館,開始深入調查。在這本解謎手冊裡,游客可以一步步了解到戲曲發展的細微脈絡,梨園拜師時為什麼要抹去其中一筆,常見於嶺南的天井和連廊是乾什麼的,京劇裡的行當、武器、樂器、臉譜,戲臺上的“天官賜福”有什麼講究等知識。“我一開始還在納悶,怎麼‘師’字會少了一瞥,原來這是‘留一手’的意思啊!”參觀者靳女士在互動體驗中將丟失的一撇補齊後念到,“口授心傳、薪火不止,毫無保留地默默相承,這纔應當是傳承曲藝文化的傳承之路。”隨後,她還表示,在線上與她互動的小獅子“咚咚鏘”操著一口地道的天津話,“這也太天津了!”

  “我從社交媒體上看到這個活動,立馬就決定帶著孩子來了。”前來參觀的劉女士是一位音樂教師,參觀當天她不僅帶著孩子一步步解謎,還在相應點位提問,“曹操的臉譜為什麼是白色的?廣東會館是1907年修成的,那麼那段時間中國還有哪些歷史事件呢?”劉女士邊提問,邊對記者說,“如果不是這個活動,我可能僅僅認為這是以前廣東人聚集在這裡的一個場所,沒想到裡面還有這麼多隱藏著的文化和趣味。孩子來到這裡,邊玩邊學,回家再寫上一篇日記,這是暑假裡很有收獲的一天。”

  作為天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裝飾最為精美的清代會館建築,廣東會館也是天津戲劇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以戲劇為專業的博物館。“我們利用了數字化手段,讓建築與戲曲文化由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止走向流動,不僅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也提高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輻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百年有戲”項目負責人於慧希望每一個走進廣東會館的人都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沒有導游,當游客走進2300平米的院子裡時根本不知道要看些什麼。”她說,這本解謎手冊建立在准確傳達知識的基礎上,給游客帶來豐富新奇的體驗,讓觀眾在更加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更好地獲取知識,享受文化的熏陶。

  如果將40多頁的解謎手冊裡近100個知識點一點點看完,通常需要將近2個小時,不少外地游客因為趕時間,會讓工作人員幫他們蓋好章,貼好貼紙。從北京來津旅游的張先生說道,“這種形式挺好,但是我們上了年紀的還是希望能直接拿到一本完整的圖冊,把它當作一本繪本,拿回家給家裡的小孩子看,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戲曲知識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年輕人是引領時尚生活的主力軍,他們愛上博物館,是激發城市活力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天津戲劇博物館文廟博物館管理辦公室黨支部書記徐寧看來,利用更加鮮活、全面、立體、多樣的形式讓原本嚴肅的文物變得活潑,讓歷史從書本走入年輕觀眾的生活,纔能煥發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最近半年,我發現博物館裡不再以戲迷和旅游團的參觀者為主了,觀眾裡面多了很多年輕人,有的專門來玩解謎游戲,有的來打卡拍照,有的來集章……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擁有讓每個年齡段都能接受方式,將建築文化以及戲曲文化傳遞給觀眾。”徐寧說,未來,天津戲劇博物館還會增設夜場“大河向東”沈浸式劇本游、借助先進光影技術打造的“數字戲樓”7D沈浸式光影體驗,以及常態化的“戲彩津門”演出,同時也推出層出不窮的文創產品,讓古建築“活”起來,讓博物館“動”起來,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也為城市發展賦予文化動能。(津雲新聞記者王敬怡)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