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北運河邊百年法鼓:國家級非遺與代代相傳的民間音符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柴瑩 編輯:付勇鈞 2024-07-05 17:05:00

內容提要:北辰區位於天津中心城區北部,古為退海之地,大運河的開通,讓這裡成為南糧北運、北貨南輸的交通要道,素有『皇家糧倉』的美譽。北運河西岸的劉園村,借助著大運河的滋養,誕生了『劉園祥音法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津北方網訊:北辰區位於天津中心城區北部,古為退海之地,大運河的開通,讓這裡成為南糧北運、北貨南輸的交通要道,素有“皇家糧倉”的美譽。北運河西岸的劉園村,借助著大運河的滋養,誕生了“劉園祥音法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園祥音法鼓”從清朝道光年間流傳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因其鼓樂齊奏發出雅韻之聲,代表著祥和與歡樂、吉祥康寧,故名為“祥音法鼓”,後演化為民間花會,在喜慶日或重大活動日慶賀演出,是集民間音樂、舞蹈、武術、美術、雕塑與民風民俗於一體的廣場藝術。

北運河西岸的民間藝術

劉玉新是劉園祥音法鼓的第五代傳承人,也是現任會長。“我們這裡是法鼓會具保存最完整的,所以很多會員來我們這裡借會具,回去復刻。”他一邊說著一邊歸置著其他的會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祥音法鼓的演出十分火爆、興旺,天津體育館、“二宮”、娘娘宮、武清、葛沽、西雙塘等很多地方,都留有他們比賽和表演的足跡。

“我成長於民俗復興的好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還上小學的我就跟著會裡學習,還去外邊演出。那會,能有演出的機會大家都需要競爭的,我那會由於年齡小,最終錯過了一次去市裡演出的機會,傷心了好一陣呢!”劉玉新說著,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

後來每逢春節,北倉鎮會在盛倉新苑舉行花會展演,其中第一天為設擺,第二天舉行東頂娘娘出巡散福儀式。設擺一般從下午兩點前後開始,其他的花會在下午五點左右就會離開,只有劉家園祥音法鼓老會,還要在天黑的時候點上“燈彩兒”進行表演,供觀眾欣賞。

晚上的行會更是一道靚麗的風景:點燃的蠟燭照亮了會具,也照亮了前行的路,整個隊伍燈火通明,光芒一片。高照在隊伍的最前方,九蓮燈在隊尾,行進中的隊列宛如一條閃亮的巨龍,美不勝收。

劉玉新回憶:“那會每到年節時分,聯絡就會異常忙碌,在小區內拜訪住家,或按照提前商定的順序去拜訪商戶,已經成了老會表演的慣例。”而每次行會,也總會有家庭、商家或其他單位放鞭炮“截會”,法鼓會都要坐敲為其表演一場,有時還會當場拿到一筆贊助。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深入到了當地民眾的年文化之中。

非遺得以完好傳承

劉園祥音法鼓於2007年6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傳承一方文化。

劉園祥音法鼓依附傳統社區,即劉園村,在當年北辰區老城改造的規劃中,成為第一批舊村改造的村落,並罕見地以村為單位進行整體性還遷,在原址上建成了佔地150畝的劉園新苑,如今,當年村民絕大多數生活在這裡。

同時,村委會並未隨著搬遷而消失,而是成為了劉園新苑社區的管理者,保證了老會在由傳統社區過渡到新型社區的過程中的穩定性。

“老少一個不差都回來了。這個對我們的傳承功勞太大了,如果拆遷完了以後東一片西一幫人再聚一塊兒都聚不了了,那還怎麼傳承啊?”老人們深知,祥音法鼓之所以能成為保存最完整的和這個原因有直接關系。

兩代傳承人的故事

今年74歲的田文起是“劉園祥音法鼓”第四代傳承人,從6、7歲開始,田文起就跟著父親在祥音法鼓會所演出,耳濡目染產生了興趣,跟著父親學起了法鼓,長大後成為第四代傳承人。

“法鼓流傳於劉園地區,過去祥音法鼓是家族傳承,一家三代甚至四代都會擊鼓敲鈸,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對法鼓的了解越來越少,祥音法鼓的傳承也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逐漸年邁的田文起考慮祥音法鼓的傳承人,劉玉新被他“看中了”。

劉玉新小時住在北辰區體育館附近,上世紀80年代,每天晚上,他都能聽見體育館內祥音法鼓訓練的樂聲,“那鼓聲一響,我放下碗筷就往體育館跑,對法鼓很著迷。”

每年過年祥音法鼓出會,都是劉玉新最興奮的日子,祥音法鼓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兩三裡地,很是壯觀,一行人肩挑手舉,浩浩蕩蕩從娘娘宮門口出發,途經獅子林橋,行至東風橋,一路上駐足觀看者眾多,歡呼叫好聲不斷。

十幾歲時,劉玉新正式學習法鼓,最初跟在大人後面打小?,歷練了20餘年,劉玉新成為了祥音法鼓會所的“臺柱子”,2000年左右,劉玉新接過田文起的接力棒,成為祥音法鼓第五代傳承人。

“法鼓花會不像別的,年紀大了想學也學不好,最好就是從小學習。”為了傳承祥音法鼓,在北辰區文化部門的鼓勵引導和資金支持下,劉玉新開辦了公益培訓班,每年寒暑假教授學生們學習法鼓,還到附近的小學免開班授課,免費對小學生進行培訓。

“劉園祥音法鼓雖在幾代人的精心維護下延續至今,但現在了解法鼓的人越來越少,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這是寶貴的文化瑰寶。”劉玉新說。

順應時代 纔能煥發出新活力

祥音法鼓過去入會較為嚴格,由地域和性別限制,即必須是本村村民,且傳男不傳女,人們把入會視為一種榮耀。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會中老會員越來越少,傳承一度發生危機。於是在入會上放開限制,女孩子也可以練習敲?鉻,中青年婦女在人手緊缺時還可以手執前場執事行會。

劉玉新從長遠打算,從孩子抓起,經常利用周五、周六晚上的時間培養小孩子,其強烈的聲響十分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耳濡目染自然容易使其對法鼓產生濃厚的興趣,逐步儲備新生力量。

每逢學生們的寒暑假期間,會員們都會組織短期培訓班,將法鼓的技藝傳授給劉園村年輕的一代,並且這已經成為劉家園祥音法鼓老會新的傳統。同時,為了鼓勵孩子們多來學習,會員們還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針對目前的小朋友都在上小學或即將上小學的情況,以及他們的性格特點,會員們在培訓班中為每一位參加培訓的小朋友准備一個精美的書包,並在上面印上“劉家園祥音法鼓老會”的字樣,這樣小朋友們既能有新的書包背,滿足了他們的心願,同時也能對劉家園祥音法鼓老會起到宣傳作用。

“這個會再好,再古老,聲望再高,人死了不行,沒人會操作,等於零。”在這方面,村裡支持辦班,前兩年的時候辦了兩次班,孩子們放寒暑假的時候,老會員出面教學,由爺爺領著孫子,爸爸領著兒子來,培養了一批年輕人。“過去小女孩很少參加這個會,現在不分男女,只要愛好的都能參加。”

也正是這種不斷迎合時代的需求的想法與做法,使得今時今日仍具有別樣的藝術和文化魅力。

千百年來,流淌的大運河宛如一條生命之河,繁衍了獨特的運河文化,形成了運河沿岸特殊的生產、生活、節慶習俗。而以劉園祥音法鼓會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浪淘沙中得以流傳至今,更是值得關注與保護。(津雲新聞記者 柴瑩)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