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青區楊柳青段南運河水清、岸綠、景美。 本報資料照片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一座與水有著不解之緣的城市。
從1404年設衛築城開始,河風海韻交匯的天津,因水而興,因水而榮。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更是讓這座城充滿活力與靈氣。
盡管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突飛猛進逐漸弱化了大運河曾經輝煌的軍事、漕運、灌溉等功能,但這條河仍以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扮美著岸邊風景,提昇著流域百姓的幸福指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天津聞令而動,循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舉全市之力做足水之大文章,傳承河之大文化,讓大運河天津段通過生態治理與保護,繪就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美卷,成為新時代造福於民的幸福河。
水豐潤運河
九河下梢的天津,其實是座水資源匱乏的城市。
2024年4月30日13時16分,午後的微風裡已經有了一絲燥熱的感覺。此刻,南水北調東線水頭剛剛抵達我市最南部的九宣閘樞紐。市水務工程運行調度中心主任劉戰友舉著手機,與市大清河管理中心南運河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保持著通話,一遍遍詢問水位情況。
“當前水位可以提閘,當前水位可以提閘。”聽到重復兩遍的答復後,劉戰友立即下令:“開啟南運河節制閘。”南運河管理所的操控人員按下按鈕,8噸多重的節制閘門像舞臺大幕緩緩開啟,剎那間,滾滾江水噴湧而入,靜海段南運河河道的水面肉眼可見地向上抬昇。
劉戰友說:“這已是我市第五年利用南水北調北延應急調水向南運河實施補水。南運河是大運河天津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由於缺乏徑流補充,部分河段長時間處於斷流狀態。建立南水北調東線北延調水機制以來,每年可為南運河提供穩定的補充徑流。”
針對我市水資源短缺狀況,市水務工程運行調度中心統籌利用上游來水、引江引灤外調水等水源,優先安排大運河補水,科學存蓄雨洪水,充分利用再生水,每年調水7.6億立方米,分別為武清北辰段北運河、中心城區段南北運河、靜海段南運河實施生態補水。
據統計,自2017年向京杭大運河補水以來,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累計向大運河補水48.41億立方米,相當於1600個水上公園的水量,其中武清北辰段北運河補水20.86億立方米,中心城區段南北運河補水16.74億立方米,靜海段南運河補水10.81億立方米。目前已經實現了大運河全線通水、全年有水,為改善大運河生態環境,緩解我市南部地區缺水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
補水效果立竿見影。截至2022年5月31日,靜海區和濱海新區超采區深層水水位同比均出現總體回昇,水源置換區深層地下水水位普遍回昇,靜海區地下水水位同比回昇4.11米,濱海新區地下水水位同比回昇2.35米。
水淨靚運河
臨近晌午的南運河文化公園,藍天白雲映襯,綠柳碧水環抱。運動器械區內,65歲的袁傑以他瀟灑的引體向上身姿吸引了眾人關注的目光,還有人向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不算嘛。”袁傑擺擺手,向記者介紹,“我家住在附近,自從這裡開園後總來鍛煉。今兒還帶著小孫子,他在那邊玩兒呢。”不遠處的游樂區,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蕩秋千、打滑梯,笑聲連成一片。遠處的角亭裡,票友輪番獻唱,陌生人也因共同愛好很快熟絡起來。“在這兒唱,跟在社區票房是兩種感覺。”戲迷馬艷知足地說,“小亭子裡一坐,有花有樹有陰涼,那邊就是運河,環境太好了。什麼是幸福?一邊看景一邊唱戲就是幸福。”
誰能想到,現在水清河美的大運河天津段,曾經由於上游入境水量衰減,承載污染負荷量大,總體水質多年為劣V類。
治水先治污。為了解決污染問題,天津啟動了“健康大運河”專項行動,重點鎖定垃圾集中整治和截污治污,確保大運河河道管理范圍內無垃圾、無垃圾堆放點、無水面聚集漂浮物、無合流制片區、無污水直排、無新增墾殖,各區交出的“健康大運河”專項行動成績單顯示,大運河天津段沿線各區共清理河道水環境問題點位2440處,清理雜物、垃圾約774.27噸,打撈水面漂浮物約983.44噸。
“十四五”期間,天津又在大運河沿線設置北運河土門樓等8個監測斷面,設立8座水質自動站,實現大運河沿線水質自動監測站全覆蓋。近年來,大運河沿線整體水質類別由2016年的劣Ⅴ類改善為2022年的Ⅲ類,提昇了3個水質類別。優良水體比例由2016年的0%提昇至2022—2023年的75%;劣Ⅴ類水體比例由2016年的55.6%減少至2018年的0%,這一數據一直保持至今。
日常監管和治理保護帶來了大運河天津段的碧水清波。全市建立的市、區、鄉鎮(街道)、村四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實現了對大運河全線“河有人管、事有人乾、責有人擔”的有效管理。
市生態環境局執法總隊負責人說:“我們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非現場監管手段,緊盯疑似生態破壞問題線索,對包括大運河在內的生態保護紅線開展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偷排偷放、超標排放、無證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為。2022年至今,全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依法處罰涉水環境違法行為百餘起,有效保障了大運河水環境質量。”
久久為功的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已連續4年開展大運河水生態調查,覆蓋水生生物、沈積物以及生境等項目,大運河天津段水生態狀況穩定提昇。2023年,大運河國控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斷面佔比80%。第一批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流域水污染防治,3大類29項重點工程已完成過半。
水美興運河
從保水量,到提水質,再到扮水景,大運河天津段的生態畫卷越展越長,越展越美。
武清段北運河全長62.3公裡,位居天津段之最。大運河從北京進入天津的首道景觀,就是武清區的郊野公園。
肖國棟是武清區水務運行調度中心河道事務科工作人員,負責城區段綠化養護和管理。他拿出的一張老照片顯示,當年的北運河水位很低,陳舊的大斜坡護岸上遍布枯樹雜草,靠近岸邊的水面上漂著不少生活垃圾。
“武清區投資1.2億元,對北運河高速公路橋至振華橋5.6公裡河道進行了綜合治理。”肖國棟說,“在提高行洪排澇能力基礎上,通過人文景觀建設,著重體現運河文化和武清文化的融合,不僅建成了御碑亭、益壽亭、康熙乾隆題字石碑等景觀,還有體現漕運文化的雍正詩作書法牆、雕塑和‘潞水帆檣’浮雕畫。”
近年來,武清區圍繞提昇運河水環境、挖掘運河水文化、恢復運河水功能(通航),相繼完成北運河郊野公園一、二期工程。15公裡的郊野公園,25.6公裡河道的河底清淤及河坡整修,57公裡的堤頂路鋪設,造就了濱水景觀帶清新自然、果林風光帶野趣十足、農業觀光帶怡人怡心的美麗圖景。140米以上的水面寬度,兩側新建的9米寬瀝青漫水路,以達到國際自行車和馬拉松比賽要求的標准,成為大運河畔的新地標。
治理改造只是第一步,後續守護和維護保養纔是重中之重。肖國棟的記事本上,標注著武清城區段北運河的詳細情況:水域面積96萬平方米,綠化面積70萬平方米,亮化燈帶5公裡,還有各式景觀亭、休閑步道、休閑廣場、音樂噴泉、文化牆等景觀小品。
“我們200多人,100多個攝像頭,對整個城區段的北運河進行了網格化管理。”肖國棟說,工人的職責包括綠化養護、衛生保潔、設施維護、水面維護等多個方面,“我們的目標是水清、河暢、岸綠、景美。這裡有我們的付出,也有每一個普通人的努力。”
南開區的大運河段僅有1.67公裡,是天津境內最短的一段。該區“以河為媒”,在這段迷你運河上下足繡花功夫,濃縮景觀精華,利用向陽路菜市場舊址,打造了近1.7萬平方米的南運河文化公園,設置運河文化體驗區等6個主景觀功能區。園中健身游樂設施齊全,中式古建亭廊組合意韻無窮,南運河文化景觀牆、竹簡景觀牆,圖文並茂地講述著運河文化的演變歷程;沿河綠道綠化面積8.4萬平方米,綠地內外種植樹木4.5萬餘株,給運河生態加上了田園式的注腳。運河的生態自然美,讓人們在宜居城市中享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
今年5月,市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建設的天津大運河、海河文化旅游帶拓展提昇改造項目首批游船碼頭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提昇改造工程項目是2023年天津市重點建設項目,途經全市7個區,總長約30公裡,按照“一碼頭一景點”定位,新建、改建13座躉船碼頭,其中的桃花堤碼頭位於北運河畔,天石舫碼頭、大悲院碼頭和古文化街碼頭位於大運河保護區劃內。這條金項鏈串起的13顆“珍珠”,明年年中將全部竣工。市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於清表示,游船碼頭的串珠成鏈,將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早日實現“河流動起來、人流聚起來、兩岸活起來”的目標。
“保護大運河是每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津旅海河游船公司董事長孫繼強表示,為打造綠色河流,公司一直致力於新能源船舶開發。近年來,新購游船均為全電池動力游船。
永樂碼頭主管兼觀光18號船船長譚學龍在永樂碼頭至津灣碼頭的航線上不知往返了多少趟,眼見景觀一天天美起來,“剛上班那幾年的夏天,綠色漂浮物堆滿河道。2019年實施大運河保護工程後,河水越來越清,岸邊燈光越來越漂亮,夏天沒了難聞味道,開著船就感覺是走在畫裡。”
大運河寫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詩篇,如今,它還在繼續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著更多的幸福與美好……(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