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日前,天津社科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在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召開。與會專家學者結合天津實際,深入交流加強學習宣傳、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思路和建議。
高舉改革開放旗幟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新生教授認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調通過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這一論斷對於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步履不停。進入新時代,在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的深層次矛盾也不斷積聚,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剩下的那些難啃的“硬骨頭”,改不改?怎麼改?成為擺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前的一個時代課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黨的二十大之後,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全會圍繞這一主題,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導思想、總目標和原則作出深刻闡釋,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作出了系統部署。
改革就是主動求變,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主動求變中求發展。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也面臨突出矛盾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以重點突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著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既是改革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亞光教授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決定稿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的“五個注重”說明,清晰地呈現出蘊含其中的裡程碑式的歷史意義。
“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以完善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為主要任務,以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為重中之重,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突破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推進,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成為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的生長點。“注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以破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堵點難點為抓手,通過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纔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體制機制支橕。“注重全面改革”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為方向,通過300多項舉措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整體推進改革新征程,一方面對已有改革進行完善和提昇,同時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提出新的改革任務,體現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關系的深刻把握,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切實可行的具體目標,為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新突破開闢廣闊前景。“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著眼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把維護國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從多方面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行部署,既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安康構築防護堤,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在變局中開新局提供壓艙石。“注重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刻把握改革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內在動因,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充分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歷史主動精神勇於擔當作為、銳意改革創新、引領時代潮流的堅定和清醒。
深入宣傳貫徹落實 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
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以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高質量發展關鍵牽引。天津社會科學院院長鍾會兵教授認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牽引力量。
一是深化完善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暢通生產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資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天津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善作善成,堅持改革的精准性、針對性、實效性,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謀劃實施一批改革舉措,在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先行區建設上取得新成效,不斷增強城市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二是深化完善有利於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加快形成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創新體制機制,有利於促進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天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要善作善成,充分發揮科教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生產要素齊全的資源稟賦,有效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昇質量,加快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積極探索有天津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三是深化完善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機制政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充分發揮每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更好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統籌帶動各地區高質量發展。天津要自覺對接、主動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堅持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唱好京津“雙城記”,在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示范區中勇擔使命。四是深化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應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天津在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要主動作為、善於作為,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昇行動,加快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著力塑造通道型、平臺型、制度型、都市型、海洋型開放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加快建設改革開放先行區,與京冀共同打造全國對外開放高地。
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目標,都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密切相關。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佟德志教授認為,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這個動力機制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這個目標的本質要求。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雙重意義,對於我們深入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同時明確提出了“七個聚焦”,廣泛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安全和黨的領導等關鍵內容,其中之一就是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實現中具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中理解和把握全過程人民民主,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繼黨的二十大之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確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還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本質要求。縱觀世界現代化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現代化存在著不同的模式。西式現代化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與西式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們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全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列為“七個聚焦”之一,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目標任務。天津師范大學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執行院長楊仁忠教授講到,面向未來,我們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深刻把握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原則要求,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篇章。
首先,要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確保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向。黨的領導是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原則和根本保證。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文化領域改革各方面全過程,進一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構建齊抓共管的合力機制。其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正確價值立場。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鮮明底色。要把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提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其三,要堅持守正創新,確保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前進方向和創新動力。堅持守正創新,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創造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文化領域改革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守好黨的文化領導權、話語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開拓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深化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其四,要堅持系統觀念,確保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科學方法指引。深化文化領域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效率與公平、文化活力和市場秩序、文化發展與意識形態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關系,發揮聯動效應,形成強大合力,在紮實奮斗中把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橕。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纔進行統籌部署、整體謀劃,進一步強調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纔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為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郭滇華講到,我們要以高質量的教育支橕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人纔,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教育強、人纔強、科技強推動產業強、經濟強、競爭力強,以教育之為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教育之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一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推動教育、科技、人纔良性循環;二要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推進改革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全面深化;三要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實。
作為天津唯一綜合型教育智庫,要圍繞改革的重點領域和問題,更好發揮教育科研職能使命,更好助力教育強市建設。圍繞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拔尖創新人纔培養等研究,助力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國家實驗區建設,夯實基礎教育基點作用。圍繞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發揮好第三方評估作用,為高校深入落實“科教興市人纔強市行動”、更好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提供有力支橕。圍繞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助推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標杆城市建設。圍繞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快拓展數字教育能力研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昇。
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纔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周紅蕾研究員談到,落實好全會關於“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必須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纔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夯實人纔基礎。
一是完善人纔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性人纔高地。戰略人纔是支橕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必須走好自主培養之路,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要突出“高精尖缺”導向,發揮重點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在集聚人纔中的關鍵作用,依托國家重大項目、重點實驗室等平臺,著力培養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纔和創新團隊。要聚焦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纔供應鏈,培養造就一批國家戰略急需的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纔。二是健全人纔開放交流機制,構築全球智慧資源集聚平臺。落實全會“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纔政策”的要求,我們要堅持需求導向,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是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著眼全市全域擴大開放,加強人纔國際交流合作,拓寬海外引纔渠道,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纔制度體系,大力引進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纔、優秀青年人纔等戰略人纔力量,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我所用。要完善引進人纔支持保障機制,為人纔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服務和創新創業“一攬子”解決方案,使人纔安心安身安業。三是改革人纔評價激勵機制,激發各類人纔創新創造活力。全會提出,要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纔松綁。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服務意識和保障能力,確保下放的權限接得住、用得好。堅持破“四唯”立新標,實行人纔分類評價,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纔交流通道,打破戶籍、身份、學歷等制約,促進人纔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要堅持為人纔“松綁解懮”,確保把主要精力投入創新研發活動,構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凝聚各類人纔“為國出征”“為國擔當”的磅礡力量。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市委黨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徐瑛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首先,黨的領導決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改革開放46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闖出一條發展新路,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根本在於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所在,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新征程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號角,如何保證改革立場不移、方向不偏,始終朝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推進,歸根到底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二是把黨的領導貫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各方面全過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系統謀劃和部署了一系列重要改革舉措。新征程上,書寫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確保改革各項決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三是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新征程上,我們黨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必須勇於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切實把“兩個確立”轉化為“兩個維護”的自覺行動,堅持用改革精神管黨治黨。要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全面提高乾部現代化建設能力和水平,確保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雷鳴教授在發言中談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一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新征程上,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落實機制,完善“第一議題”制度,不斷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前提下開展工作。完善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機制,強化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保證全黨團結統一和行動一致。完善跟蹤督辦機制,確保黨中央政令暢通、令行禁止。二是著力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持續推動落實“兩個覆蓋”,按照有利於作用發揮的原則設置基層黨支部或功能黨支部,做到群眾在哪裡,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裡。完善黨組織引領事業發展機制,完善“一融雙高”工作體系,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有機融入黨組織建設的日常,推動黨組織圍繞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開展工作。三是著力提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本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乾部素質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下大力氣抓好能力建設。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健全“四個以學”長效機制,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選優配強領導班子,著眼改革需要,形成優勢互補、相互支持,能夠堅決落實改革任務的領導集體。抓好培養培訓,強化乾部集中培訓和實踐鍛煉,涵養優良作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輸送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四是著力強化黨員作用發揮。黨員是離群眾最近的人,還要成為群眾最信賴的人,不斷凝聚推動改革的磅礡力量。嚴把入口、疏通出口,系統提昇發展黨員質量,嚴肅穩妥處置不合格黨員,始終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做到基本培訓全覆蓋,完善培訓體系,提昇黨員基本培訓全覆蓋成效。突出作用發揮,完善黨員發揮作用、聯系群眾、考核評價等機制,激發黨員主動性、創造性。(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