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從薊州區白蛇谷景區開始。圖為薊州區山區。本報記者 錢進 攝
植物專家認真分辨野生植物種類。
普查隊員采樣。
普查標本制作。
天津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展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黃檗標本。
天津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庫房整理植物標本。
白花蠅子草。
長喙婆羅門參。
歐亞蔊菜。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天津北方網訊:8月9日,我市舉行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標本捐贈儀式。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向天津自然博物館捐贈了我市首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到的各類植物標本2506件。記者獲悉,歷時兩年的我市首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目前已接近尾聲。我市林草種質資源“家底”如何?種質資源怎樣進行收集保護?普查結果有哪些用途?為此,本報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家底
共記錄林草植物2136種
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林草種質資源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是遺傳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的重要載體。“種質資源又被稱為遺傳資源,一般是指生物體能從上一代傳遞給後一代的遺傳物質,保護好林草種質資源就是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規劃資源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尹鴻剛說。
按照國家林草局統一部署,2022年6月,天津首次全面啟動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由市規劃資源局牽頭,各區林業主管部門配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持,天津市測繪院參與實施。
據了解,此次普查歷時兩年,覆蓋全市16個行政區。其中,野外調查工作主要包括:調查野生的林木種質資源和天然草地草種質資源;調查栽培利用的林草種質資源;調查收集保存的林草種質資源;調查古樹名木;調查主要鄉土樹種、優良林分、優良單株、優良鄉土草種;采集憑證標本、種子等種質資源和DNA分析樣品材料並進行安全保存6項主要工作。
普查從薊州區白蛇谷景區開始,在啟動當天,普查人員就發現了4個未在《天津植物志》(2004年出版)中記錄的新物種。
最終的調查結果令人振奮:此次普查我市共記錄林草植物2136種,采集制作植物標本2506件,物種數量較《天津植物志》中記載的1516種,增加了620種,在增加物種中有64種是國家級和天津市級重點保護物種。
“近年來,我市實施了一系列生態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為林草種質資源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紮實基礎。”尹鴻剛說,這次普查是我市林草領域最全面、發現種類最多的一次普查,發現了大穗看麥娘、圓柱山羊草、長喙婆羅門參、歐亞蔊菜、白花蠅子草等150餘種天津市新記錄物種,摸清了林草種質資源“家底”,為加強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調查
建立種質資源數據庫
森林、灌叢、草叢、濕地……兩年多來,天津全市域范圍1萬多平方公裡,被全面檢索了一遍。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種質的概念遠遠大於種子,它可能是一粒種子、一截嫩芽、一段枝條、一個花苞……那麼,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是如何開展的?
據介紹,按照國家林草局下發的技術規程,市規劃資源局編制了《天津市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項目技術方案與實施細則》,明確以區級行政區為基本普查單元,調查本行政區域內的林草種質資源;以村、鄉鎮為單位進行普查登記。調查人員根據預設的線路開展實地調查、采樣、登記等工作。
“這次普查主要進行兩大類調查,一類是在山區調查野生林草種質資源情況,另一類是在城區調查栽培類林草種質資源情況。2022年,我們根據市規劃資源局部署首先在薊州區和南開區進行了試點,2023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參與此次普查工作的天津市測繪院調查監測院副院長羅方方說。
“野外調查工作一般從每年的4月到10月底進行。各區域普查工作量不同,山區由於生物多樣性豐富,工作量大一些,城區工作量會少一些。高峰時期,有十幾支普查隊伍同時在野外進行調查。”她說。
為了盡可能記錄到更多物種信息,保證調查結果的完整性,按照《天津市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項目技術方案與實施細則》,累計完成了總長度達1100公裡的364條樣線、722個調查樣方、590個公園和居住區調查點位、299條道路、364個村莊的外業普查。“比如,在樣線調查中,我們將每條樣線長度設置為3到5公裡,調查人員采用邊步行邊拍攝樣線兩側植物的方式進行調查和收集。”羅方方說。
《天津市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項目技術方案與實施細則》要求對采集到的植物進行識別,這是一項很困難的任務,需要有相對專業的知識儲備。因此,邀請了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植物園、陝西省植物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野外林草植物識別專家,利用放大鏡、解剖鏡等工具進行植物識別與分析,對有疑問的植物反復推敲,確定植物的准確名稱。調查過程中,也會邀請鄉土樹種識別專家進行植物識別,也會詢問村民在平時勞作中是否發現新植物。
野外調查工作,每天都有新的路線、新的任務,也有新的困難,但普查隊員沒有人喊苦喊累,無論是跋山涉水,還是應對山林中危險的蛇蟲,他們從未猶豫,總是在短暫的休息過後,繼續投入到工作中。
“有花有果的植物最好分辨,對於無花無果或葉子難以采集的植物,需要進一步分析對比。有時在一個樣地范圍內,植物種類多達百餘種。”羅方方說:“普查隊員在采集時,會選擇健康、完整、成熟的植株,盡量保持其自然狀態。對於高大喬木,一般使用高枝剪采集枝條;對於低矮的草本植物,一般挖取全株。”
在野外現場,普查隊員對采集到的標本逐一粘貼標本編碼簽,並利用林草種質資源普查App錄入采集地點、物種名稱、植株高度、胸徑(地徑)等相關信息,同時按要求拍攝植物特征部位,比如,花、莖、葉、果實等。後期,還要進行采集數據的整理,制作標本,物種鑒定,以及收集提取DNA樣本等,逐步形成我市林草種質資源數據庫。
用途
收集優異資源有效保護利用
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新利用。為使我市珍稀瀕危、重要鄉土喬灌木樹種及具有重要利用價值和潛在利用價值的草本植物種質資源得到安全保存,在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過程中,市規劃資源局采集制作了2506件植物標本。
市規劃資源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天津市林業局局長)劉捷說:“經我局前期調研,天津自然博物館具備保存植物標本的良好條件。把這些植物標本納入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在收集保護林草種質資源的同時,能讓標本發揮更大的教育和研究作用,還可以開展林草種質科普宣傳,提高公眾與社會保護和利用林草種質資源的意識。”
據了解,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擁有分為5個區域的27個庫房,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這是建館以來,我們接收的數量最多、標本種類最齊全的一批標本。我們的庫區長期保持恆溫、恆濕、低氧環境,溫度控制在18至22攝氏度,濕度控制在40%至50%,定期開展環境消殺防蟲處理,並配備有國家文物局三期預防性保護庫房環境智慧監測系統,完全符合植物標本保存要求。”天津自然博物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張彩欣表示,“此次接收到的標本,要先在零下40攝氏度的超低溫保存箱進行消毒殺菌,然後入庫保存。明年,我們計劃推出天津林草種質資源專題展覽,讓標本走出庫房,來到公眾面前,配合展覽還會開展相關科普教育活動。”
“收集保護林草種質資源,開展種質鑒定和資源評價,能夠防止珍貴類、珍稀瀕危類、極小種群類、野生類植物種質資源的丟失與流失,同時也能為未來的優良育種提供豐富的基因資源。通過這次全面普查和收集,查清了我市林草種類、數量、分布、生長情況及生長環境,對於調查樹種種內的變異類型、來源、經濟性狀、抗逆性、保存狀況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信息。”劉捷說,“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這次普查成果,開展遺傳改良、種質創新和林草資源質量精准提昇等工作,實現對林草種質資源科學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