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立秋已過,暑氣未消。在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故去的老場長金萬昆仿佛並未走遠。金老生前獲得的各項榮譽證書陳列在會議室內,對後輩的叮囑寫在牆上,付出畢生心血的魚類育種事業沒有停步。
從2019年到2023年,金萬昆帶領同事們開展了183項育種實驗,經過篩選,其中100餘項正在進行中。
“以後這100多項也要進行再優選,直至培育出新品種。”換新水產良種場工程師高永平說,培育魚類新品種的周期可以用“漫長”來形容——國家對於淡水魚新品種的審定,要求至少經過6代的選育,每一代只選用實驗魚總數的0.5%,像鯉魚這樣3年左右纔性成熟的魚類,即便一切順利,培育一個得到認證的新品種也要20年左右。“老場長曾經用40多年時間,培育了新品種‘津鰱’,其實整個周期長達半個世紀。當時很多學界專家都想不到一個水產良種場可以完成這樣的育種實驗,說老場長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
培育良種周期漫長,投入大。但是金萬昆說過:起腳講效率,落腳講效益。良種場要發展,必須要創新,一是品種創新, 二是技術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老場長說過,一定要掌握育種核心技術,別人想復制也復制不出來。”高永平介紹,老場長在世時,雖然年事已高,但是接受新事物、嘗試新方法的熱情和勇氣常常令場裡的後輩自愧弗如。正是金萬昆力主與天津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攻關,在培育新品種的過程中引入分子、基因組學等新興科學技術,纔達到了縮短培育周期、品種抗病抗逆等目標。
良種是農業的“芯片”,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振興種業、掌握育種核心科技是關鍵之舉。
想同行沒想的事,乾同業沒乾的活。良種選育,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逐年逐代、不可間斷的重大工程,只有識大局、有志向、不貪生、強毅力、為國強的人纔能做好。金萬昆對換新水產良種場後輩的殷殷期望,如今已成為寧河區種業發展的座右銘。
作為“種業強區”,寧河區建成了包括水稻、種豬、水產4個國家級原(良)種場在內的18家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公司,形成了種稻、種豬、種魚、種蟹、種苗以及種牛、種花、種薯等“5+N”特色種業陣型。寧河區委、區政府把種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夯實種業基礎、加強科技創新、培育種業人纔……一步步為“寧河好種”鋪就長足發展的坦途。
金萬昆耗費畢生精力,帶領團隊為換新水產良種場留下了11個國審新品種和10項授權專利。目前,換新水產良種場部分正在培育周期中的品種,已經進行生產性中試,養殖優勢明顯,收益喜人。每個培育中的新品種都承載了他的畢生願望:弄出一條魚,讓養魚人好養,吃魚人愛吃,這是一個產業鏈,使更多的人勤勞致富,改變生活。
這不僅僅是金萬昆一個人的願望,所有“育種人”都有這樣的夢想。現在,寧河區的種稻、種豬、種魚、種蟹、種苗在育種制種、技術推廣與研發、良種覆蓋面上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年產優質種豬2萬餘頭,帶動天津及周邊地區養殖戶5000餘戶;淡水魚苗年繁育生產能力達48億尾,輻射推廣到全國23個省區市;年繁育七裡海河蟹大眼幼體4000公斤、扣蟹7.5萬公斤;年產蔬菜種苗7500萬株,輻射天津、河北等地,帶動蔬菜種植農戶2萬戶,實現農民增收總計6000萬元以上;年生產菌苗3400萬包,進口郁金香種球育種規模達10萬株……
“我們要加力構建‘種業研發+初級產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節慶文化+品牌銷售’的一體化產業鏈,在農業上補鏈強鏈、發展新質生產力。”寧河區農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任紹輝對未來信心滿滿。(津雲新聞編輯李松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