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優化文化服務與產品供給機制,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舉措。
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暢通機制。文化之根深植於人民,文化服務必須貼近群眾、惠及百姓。在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從了解需求和保障供給的層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暢通機制。一是要深入了解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了解人民大眾既有對文化藝術、休閑娛樂的基本需求,也有對心理健康、自我價值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求,確保文化供給與需求精准對接。二是要推進文藝院團建設高質量發展。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激發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活力,讓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走進基層、走進群眾。三是要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服務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激勵機制。文藝創作是文化繁榮的基石。面對新時代文藝發展的新機遇、新境界、新使命,在推動文藝創作助力文化繁榮的道路上,應立足引領、示范、保障三維聯動,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激勵機制。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大眾審美引領機制。引導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契合實際,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二是建立出成果和出人纔相結合的評價激勵示范機制。既重視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也關注文藝人纔的成長和發展。三是堅持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的法律規范保障機制。完善法律規范保障機制,為文藝創作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打擊侵權盜版等違法行為。
探索科技賦能新型文化業態融合機制。文化與科技融合不僅是文化產業數字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助力。在經濟體制改革、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探索科技賦能新型文化業態融合機制,是新的歷史節點上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要完善文化經濟發展政策。加大對文化科技融合項目的支持力度,促進文化產業轉型昇級。二是推動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昇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水平。三是提昇文化從業者數字素養。加強文化從業者數字素養的培養和提昇,使他們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新技術手段,推動文化業態的創新發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運行管理機制。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針對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運行管理機制,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和規范化運作的關鍵舉措。一是提昇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效能。加大文化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維護文化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二是實現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過“文化+旅游”的模式,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提昇旅游品質和價值。三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對外傳播機制。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對外傳播機制,是增強文化自信,提昇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路徑。一是建立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協同監督機制。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力度,確保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承和合理利用。二是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三是構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評估體系。加強對文化外宣工作的評估和監督力度,提高文化外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影響世界。
(作者為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