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收獲滿滿!”在天津茱莉亞鋼琴藝術節,16歲的徐樂魚“如魚得水”,每天都在和新的老師上課、遇到新的朋友,每天都有新的收獲。
這已經是徐樂魚第二次參加鋼琴節,而像她這樣的“回頭客”還不少。8月4日-18日,80位學員在2024天津茱莉亞鋼琴藝術節展開音樂之旅,其中,30%的人參加過去年的首屆鋼琴節。
“我想,是乾貨吸引了他們,專業的綜合體驗讓他們得到了突破和進步。”談及鋼琴節為什麼有這麼多“忠粉”,聯合藝術總監王笑寒說。
“我們是舉全校之力在辦鋼琴節。”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席執行官兼藝術總監何為介紹,學校有超過150人的團隊為80名學員提供全面支持,還為鋼琴節提供了8個教學工作室、40間琴房、70架施坦威,以及音樂廳、演奏廳、排練廳,從一流硬件上保駕護航。
廣邀名師,打開學生的視野
美國、德國、波蘭、土耳其、日本、韓國、中國……80位學員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4名青年藝術家、48名青少年學員、8名短期學員。
巴黎音樂學院、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巴塞爾音樂學院、倫敦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為了給學員送上世界頂級的音樂體驗,鋼琴節從世界范圍廣邀12位教學藝術家,既有頂級音樂學府的名師,也有各大鋼琴比賽的評委。
從去年到今年,教師團隊經過大換血,全新“洗牌”。12位教學藝術家中,僅有王笑寒、文龍姬參加過首屆鋼琴節。
“孩子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非常寶貴。”王笑寒說,雖然各大鋼琴學派的劃分已經沒那麼明顯,但不同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鋼琴家,還是會對音樂作品有不同角度的認知和處理,“我們希望孩子們打開視野,聽到不同的聲音,所以在選擇老師時會盡量兼顧不同的風格。”
兩周時間裡,老師們和學員面對面,上了近400小時的一對一課程。每位青年藝術家有和5位老師一對一上小課的機會,而青少年學員有4次機會。
12歲的青少年學員楊聖曦來自美國,就讀於紐約茱莉亞學院預科,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天津茱莉亞鋼琴藝術節,“平時,我都是獨自在琴房練琴,躲在自己的小世界。在這裡,我每天和不同的老師上課、感受不同的授課方式,打開眼界,受到很多啟發。”
和王笑寒有著二十多年的友誼,被他稱為“韓國鋼琴一姐”的宋悅雲,也在鋼琴節上一展風采。除了一場獨奏會,她還為學員們上了一堂大師課。這也是鋼琴節期間舉辦的12堂公開大師課之一。
“鋼琴家常常像一個獨行俠。對不喜歡獨處的人,這簡直是一種折磨。但對我來說這非常棒。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名獨奏家,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宋悅雲喜歡那些真正擁有自己獨特聲音的人,而獨特聲音和豐富的表現力,也成為她的一道標簽。“鋼琴家拿到的都是相同的樂譜,但我相信,每個人對樂譜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如果一部作品只是以一種方式被理解和詮釋,那一定有問題。”宋悅雲很重視“內心練習”,仔細讀譜後,她會不斷在腦海中研究、復盤作品,而不是急著在鍵盤上實際演奏。
大師課上的宋悅雲圈粉無數,徐樂魚是其中之一。
“太帥了!從音樂的理解到技術的發揮,她無可挑剔、無懈可擊,我很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她那樣優秀的人。”徐樂魚坦言,亞洲女性要在鋼琴界闖出一條路不容易,宋悅雲不僅做到了,還相當出色,十分勵志。
她由此聯想到了女子花樣滑冰運動員特魯索娃——在2022北京冬奧會,這位俄羅斯姑娘大放異彩,成功摘銀。她至今還記得特魯索娃說過的那句話:男孩能跳四周跳,為什麼女孩不行?“鋼琴也有這樣的問題,在先天的體力和力量的爆發上,女孩相比男孩有所欠缺,我希望慢慢把這些練起來。”
鋼琴節不光凝聚了一批世界一流的老師,還創造了一種沈浸式的專業學習氛圍。“學生們都是同齡人,那種彼此之間的促進、激發、感染,是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得到的。”王笑寒觀察,第一周,學生們普遍在晚上8點離校,第二周,離校時間默默延到了晚上11點,這種變化讓他欣喜,“大家都被影響和帶動到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當中。”
樂團搭臺,提供協奏的機會
1997年,17歲的王笑寒去德國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參賽。大賽最後一輪要比鋼琴協奏曲,在此之前,他只有過一次與樂隊合作的經歷,效果不甚理想,但沒有人告訴他錯在哪兒、應該怎麼做,決賽中和樂隊合作時,他難免繼續犯錯。
“所以,我特別希望給下一代提供機會。有一天,當他們站到國際大賽舞臺,可以衝上去,不會在最後一輪因為協奏曲經驗的缺乏而吃虧。”
也因此,天津茱莉亞鋼琴藝術節竭力為新星們搭臺,為他們創造演出協奏曲的機會。南一、石東可、李璐王子、徐樂魚、李哲翔、李天佑——6位從協奏曲比賽中成功闖關的青年藝術家,與指揮林敬基、天津茱莉亞節日樂團同臺,分據2場音樂會各演了一首協奏曲。觀眾不吝喝彩,哨聲四起,掌聲幾乎掀翻屋頂。
拉三、普三、柴一、貝四……這些協奏曲即便對大師級鋼琴家來說也很難啃,“沒想到,他們這麼年輕,技術已經這麼全面了。”林敬基和樂團連軸轉,為每一位青年藝術家提供充足的排練時間:每人有3次樂隊排練,加起來2.5個小時,演出前還有一次正式彩排。
林敬基深知,這樣的機會對青年藝術家來說有多難得,“在協奏曲中,鋼琴和樂團會不斷轉換角色,有時候鋼琴是主導,有時候鋼琴又要往後退一步學會聆聽。什麼時候主導,什麼時候聆聽?這是鋼琴家一個人在琴房裡琢磨不出來的,只有不斷和樂團排練,纔能掌握這些技巧。”
8歲至15歲的青少年學員,也有機會摸到協奏曲。在青年指揮司徒健和青心室內樂團的協助下,每人都有20分鍾時間,排練一首協奏曲的一個樂章。曲目涵蓋了巴赫、海頓、莫紮特、貝多芬。
“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和樂團合作。我希望,每一場排練都能給他們100%的支持和體驗。”司徒健和40多個孩子牽手,進行了近20個小時的高強度排練,發現他們不僅手上功夫厲害,心態也好,進步驚人,“我從他們身上找到了一些被遺忘的東西,比如對音樂的純粹,小時候擁有過,後來被自己鎖進了櫃子裡。”
在此之前,鋼琴節還特意安排他們與第二鋼琴進行了一次30分鍾的排練,為樂隊排練提前做好准備。15歲的青少年學員艾卡·艾金·奧茲德米爾是土耳其姑娘,第一次與樂團合作協奏曲,也是第一次與第二鋼琴並肩練習,“我不再孤單了。挑戰隨之而來,與指揮、樂團的合作比想象中要難。”
從中脫穎而出的6位青少年學員,與司徒健、青心室內樂團同臺演出,收獲如潮掌聲。這也是何為最期待、最感動的一場音樂會。“一開始,他們的眼裡有陌生、忐忑、不知所措,短短幾天後上臺,他們蛻變了。”何為觀察,指揮和樂團沒把他們當成學生,而是作為專業樂手,這種信任、尊重讓他們更加自信、收獲能量,同時在他們的心裡播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
在為學員提供專業支持的同時,鋼琴節也向更多觀眾敞開了大門。17場音樂會幾乎全部向公眾開放售票或免費預約,一場海河邊上的露天音樂會更是吸引了上千天津市民打著蒲扇納涼觀看,成就了一道動人的風景。“我們希望,把鋼琴節打造成天津茱莉亞的一張名片,成為市民共享的‘城市的節日’。”何為說。
展望明年,王笑寒劇透,88歲高齡、在學生中威望極高的德國鋼琴大師阿裡·瓦迪有望重游舊地;他還計劃邀請一些在國際鋼琴大賽上一鳴驚人的獲獎者,與年輕學生對話,分享舞臺經驗;他還希望組建一支更加國際化的節日樂團,為學生們帶來更好的合作體驗。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實習生陳莉對本文也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