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開展的《叔同之夜》沈浸式文旅體驗,以互動解謎作為主要玩法,以主線劇情解謎和支線任務為游園主題,通過游戲的方式帶領游客走近李叔同先生,了解和感受其文化貢獻和人格魅力。 本報記者 吳迪 攝

張園推出的沈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中,講解員裝扮成各年代的小人物,通過邊演邊講邊互動,與觀眾一同走進歷史畫卷。
本報記者 姚文生 攝

在廣東會館,游客通過解謎游覽《天官賜福》,欣賞戲曲人偶,學習戲曲知識,為待補全的圖冊填上答案。
本報記者 姚文生 攝

覺悟社紀念館推出“覺悟薪火”的沈浸式黨課,參觀者通過扮演歷史人物進入歷史場景,與革命先輩“並肩作戰”。圖為覺悟社內景。 本報資料圖片

天津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故鄉,坐落於河北區的曹禺故居、曹禺劇院始終散發著戲劇光輝,《尋找戲劇家》正是為這裡量身打造的。 本報資料圖片

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開展的《叔同之夜》沈浸式文旅體驗項目,游客會領到一本《先鋒》雜志,裡面是一篇未完成的“李叔同專訪”。而後,游客將以“撰稿人”的身份,在李叔同故居中且逛且賞且尋,將雜志裡的空白填滿。 本報記者 吳迪 攝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以獨有的中西交融、古今共生的城市風貌而聞名。這裡,一座座風格迥異的歷史文化建築仿佛時間的低語者,訴說著城市歷經滄桑、日新月異的故事。
這些歷史遺存不僅見證歷史,也搭起了穿越時光、潤城化人的橋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走馬觀花的游覽模式已難以滿足人們對文化深度體驗的渴望。那麼,小洋樓怎樣“講故事”?古建築如何“活起來”?近來,以“互動式”“解謎式”“角色扮演式”為關鍵詞的文化旅游新風尚正在津門歷史建築中悄然興起。一系列創新玩法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盤活利用歷史資源,為游人打開一扇扇通往歷史深處與文化內核的大門。這種將歷史、藝術、文化相融合的游覽方式,形成了對文化傳承發展的深刻詮釋和弘揚津派文化的新穎場景。
互動式
游覽
讓觀眾走進歷史現場
在和平區鞍山道,始建於1915年的張園跨越百年述說歷史。張園是清代湖北提督張彪所建的豪華宅院,孫中山、溥儀這兩位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都曾入住。這裡也見證了推翻帝制、日軍侵華、天津解放等一段段歷史。
如此悠遠厚重的歷史,如何講好、如何讓更多人知曉?自去年秋季起,張園的講解打破傳統模式,創新推出沈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講解員裝扮成各年代的小人物,與觀眾一起走入鮮活的時代畫卷:通過一場古董交易牽扯出溥儀逃到天津、住在張園的時局變化;和熱血青年一同高呼愛國口號,點燃愛國激情的火焰;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朴實無華的婚房中細數天津制造業的眾多“第一”……
如此一來,游客從看客轉為參與者,強烈的互動體驗感大受游客贊許,帶動了張園游客量的翻倍增長。有許多人專為《津門往事》而來,常常是開演前,張園門口就排起購票隊伍。截至7月底,《津門往事》已演出900餘場,講解員們越來越游刃有餘地邊演、邊講、邊互動,給游客更好的體驗感和記憶點。東北游客郭慧研興奮地說:“第一次感受這樣的游覽方式,特別新鮮、別致。把平面內容立體化,把歷史提煉出來,既有大家一起學天津話這種很輕松的內容,也有讓人熱淚盈眶的紅色記憶,還增長了不少知識。”
如今,“沈浸式”已成為文旅場所拉近與觀眾距離的鑰匙。前不久,記者來到覺悟社紀念館,發現這裡不少游人的裝扮很具年代感。原來,這裡正在進行一堂名為“覺悟薪火”的沈浸式黨課,參觀者通過扮演歷史人物進入歷史場景,與革命先輩“並肩作戰”。
“黨課很生動,很有代入感,讓人自發地想參與互動,想去了解關於那段歷史的細節。”扮演青年學生的劉志說,這堂黨課不僅是參與、回溯,而且是一次與歷史“零距離”的照面,讓人走進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走到“覺悟者”中間,成為他們,感受他們。
覺悟社紀念館館長馬媛表示,與傳統課堂相比,覺悟社紀念館是依托革命舊址建立的紀念場館,是真實的歷史現場,也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第二課堂。“覺悟薪火”沈浸式黨課是以舊址空間為“沈”,以覺悟故事為“浸”,歷時半年策劃和打磨,把歷史用生動的、藝術的形式來展現,不僅讓參與者身臨其境,也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解謎式
游覽
破解歷史和文化“玄機”
近年來,文旅項目不斷多元化,除了互動式游覽,解謎式游覽也受到很多人的青睞。
暑假期間,市民袁方?帶孩子來到古香古色的廣東會館(天津戲劇博物館)。原本她只是想帶孩子看看古典戲樓,卻欣喜地發現新推出的解謎游覽《天官賜福》。一本精美且待補全答案的圖冊讓母子倆玩得不亦樂乎。扮演修復師修復吉祥紋樣,參觀拜師堂感受薪火相傳,欣賞戲曲人偶,學習戲曲知識,研究戲樓上“天官賜福”木雕的寓意……他們根據圖冊裡的問題探索百年古建,在解謎、集章、貼紙等游樂形式中,了解廣東會館引以為傲的建築藝術與戲曲藝術。
“我知道廣東會館是一座古建築,很有歷史感,所以帶孩子來看看。解謎書帶來‘意外驚喜’,玩過之後纔知道廣東會館‘大有玄機’,蘊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謎書不但很有趣味性,讓孩子兼顧‘玩’與‘學’,而且隨來隨玩,體驗感、自由度都很高,希望以後這樣的活動、玩法更多一些。”袁方?說。
覺悟社紀念館最近也推出了線上解謎游覽項目《尋找第二十一人》,參與者可通過微信小程序解謎,體會古今青年的薪火相傳。“覺悟社成立於1919年9月16日,由二十位社員組成。《尋找第二十一人》意在用新穎的謎題吸引觀眾,用真實、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打動觀眾,點燃每個人心中的革命信念之火,努力成為覺悟社的第二十一位社員。”該項目負責人、靈境智游副總經理項霖說。
河北廊坊的學生王思敏趁假期與同學結伴來張園,就是為了玩解謎書《破曉》。這個根據上世紀二十年代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諜戰類解謎推理游戲,引領觀眾進入張園的不同展區,讓人一邊破解謎題,一邊了解張園歷史、厚植愛國情懷。王思敏覺得,成功解謎之後很有成就感,這趟津門之旅不虛此行。
扮演式
游覽
加入劇情感受戲劇魅力
閉上眼睛還能“看”戲嗎?當青年戲劇人將奇思妙想注入名人故居,文化旅游資源的活化利用便有了更多可能。在曹禺劇院駐場演出的沈浸式感官戲劇《尋找戲劇家》另闢蹊徑,讓觀眾以“閉著眼睛看戲”的方式體會戲劇經典,感受天津戲劇重鎮的底蘊。
天津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故鄉,坐落於河北區的曹禺故居、曹禺劇院始終散發著戲劇光輝,《尋找戲劇家》正是為這裡量身打造。
“一場備受矚目的戲劇即將開演,可戲劇家筆下的角色卻連夜逃走。劇本空空,戲劇家陷入困境。為了幫助戲劇家,朋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而此時,戲劇家竟也離奇失蹤。空曠的劇院迷影重重,大家被蒙住了雙眼,並與一個個角色相遇……”
演出前,觀眾要選擇即將在劇中扮演的角色,即戲劇家的朋友們。故事從富有戲劇張力的傳統表演開始,注重互動的劇情令觀眾快速融入其中。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來到具有神秘色彩的化妝間,根據戲劇家筆下的角色留下的只言片語,開啟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戲劇之旅。當觀眾被蒙上眼睛,或蟬鳴、或鳥語、或雷聲回蕩耳邊,或麥香、或藥味、或酒氣飄散空中,或腳下、或頭上、或手中觸碰的環境氛圍,讓人走進劇中成為了那些角色。
《尋找戲劇家》自去年8月首演以來,以打破傳統戲劇的新奇方式廣受好評。“不是用視覺看話劇,而是全身心感受,真的很吸引人。”“在黑暗中前行,讓人的行動格外小心翼翼,也讓那些聽到的、碰到的、聞到的種種在內心格外放大,由此更沈靜專注地體會劇中人物的心情。”“戲劇的魅力和張力像夏天的雷雨般撲面而來。曹禺故居就在旁邊,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觀眾們如是說。
據介紹,《尋找戲劇家》目前的演出場次已突破300場,觀眾中外地游客大約有五成。近期,該劇又有新演員加入,擅長戲曲與曲藝表演的戲劇家全新登場,更加深了外地觀眾對天津城市文化的印象。該劇導演賈澤軒坦言,這個作品是想打破傳統戲劇觀念的束縛,讓人在感官的綜合體驗中放飛思緒,進而把想象力還給觀眾。希望觀眾在參觀曹禺故居、了解大師生活背景與精神風范的同時,來參與《尋找戲劇家》,具象地、沈浸地感受戲劇內在力量。
場館
夜游
親身參與博物館奇妙夜
隨著文旅“熱”力持續,“夜游”成為一種新的“打開方式”,為津沽歷史文化建築開拓新功能、新空間,帶來新活力。
蟲吟蟬鳴,月色如銀,夜幕落在毗鄰海河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燈河相映生輝,解謎游戲《叔同之夜》第二季《特邀撰稿人》在這裡緩緩拉開序幕。
《叔同之夜》是天津首家沈浸式博物館解謎夜游會,於去年“五一”期間推出第一季《貓部奇妙夜》。游客們通過新玩法了解天津特色歷史文化,探訪李叔同傳奇一生。
在《叔同之夜》開始前,游客會領到一本《先鋒》雜志,裡面是一篇未完成的“李叔同專訪”。而後,游客將以“撰稿人”的身份,在李叔同故居中且逛且賞且尋,將雜志裡的空白填滿。同時,園內還設置了快閃表演、動畫電影、集章等豐富的文化體驗。隨著任務完成,游客不僅能夠獲得完整版的雜志,還能贏取“貓部幣”用於兌換文創產品。
“游戲結束了,你都記住了什麼呀?”“李叔同爺爺也太厲害了吧!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開設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堂人體寫生課,是中國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第一個在國內推廣鋼琴、第一個將西方音樂引入中國的音樂家,創作了《送別》……”一對父子在夜幕下回味收獲。
“很多人對李叔同的認識,原本僅局限於他填詞創作的歌曲《送別》,但通過《叔同之夜》,他們了解了大師與天津的淵源,了解了大師創造的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上那麼多的中國‘第一’。”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原館長沈岩說。
不久前,張園也“上新”了夜游項目。這臺實景演出中,張園的主樓、院子以及地下室都化身為“舞臺”,觀眾作為陪審團的一員,參與一起耳環失竊案的調查,跟隨查案人員穿梭於各個審訊地點,在緊密相連的故事情節中搜集線索、逐步推理,最終共同揭開令人震驚的真相。
演出的路線設計利用張園的建築特色和空間布局,實現觀演與游覽的結合。此外,演出還設置了審判人員相互討論的互動環節,增強了參與度和沈浸感。青年觀眾肖林亞說,這場氛圍感很強的演出讓她覺得自己也參與了這個故事,而且夜幕中的張園配以別具匠心的燈光和音效設計,與白天的景致相比別有風味。
該演出的負責人徐筱涵表示,新穎形式意在讓珍藏著寶貴歷史與文化的小洋樓“活起來”,讓觀眾跳出傳統的游覽或觀劇模式,進而追求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和文化共鳴。今後還將有更多沈浸式文旅演藝新作在張園與觀眾見面。
專家觀察
新玩法助力潤城化人
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愛天津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現代旅游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陳曄表示,當前,我國文旅融合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以多種旅游體驗方式展現津城豐富的文化內容、多樣的文化形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推動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叔同之夜》《津門往事》《尋找戲劇家》等新興游覽模式是文旅融合的典型代表,它們打破了傳統的文化展示和旅游活動方式,是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和前沿探索。
這種“新玩法”表明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實踐有著巨大潛力,對張揚和展示地方文化有積極作用。陳曄認為,天津的代表性項目很有特點。一是“文化沈浸”,以沈浸式場景更生動地展示天津文化特色。這些項目普遍搭建了沈浸式場景,讓人們穿越歷史時空,身臨其境感受天津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人物和故事,更深刻理解天津城市文化。二是“文化演藝”,以旅游演藝和互動的方式感受天津文化的魅力。這些項目的顯著特色是人們在游覽過程中變成了其中一員,這種參與式的體驗更能夠感受到天津文化的親和、幽默等獨特魅力。三是“文化傳承”,以故事的方式傳承天津文化。城市文化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故事是一種相對完整且傳播力強的方式。比如《津門往事》是依據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改編,以適合大眾體驗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們記憶深刻,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愛天津城市文化。
天津是一座文化多樣交融、民風淳朴並富有故事的城市,“名人故居”“小洋樓”“傳統古建”等資源非常豐富,因此適宜開發更多的沈浸式體驗項目以生動講述天津故事、傳播天津文化。對此,陳曄也提出了建議。
一是打造更多城市生活創意空間。城市的創意空間能夠給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帶來松弛感,因此可依托名人故居、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環境氛圍的營造上更多突出幽默、自由和輕松的元素,讓游客喜歡在天津的小洋樓裡喝咖啡、在海河邊散步、在茶館裡聽相聲,讓人的身心沈浸在天津文化的氛圍中得到放松。
二是以人的真實感受為中心開發文旅業態和產品。綜合利用好天津的城市風貌、歷史文化以及天津獨特的民風,以游客的真實感受為中心,加強文旅產品開發中的故事性、體驗性和互動性,讓游客有更多機會觸及城市文化內涵,擁有深度體驗。
三是以文旅消費承載天津城市文化。人們對一個城市文化的認同不僅體現在游覽上,還體現在消費行為上,在消費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更直接和具象的城市文化符號或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文旅消費也是城市文化的傳播方式。天津文化的傳播也需要設計更多有質感的文旅消費場景和產品,讓人們在文創、美食、演藝、Citywalk(城市漫步)等消費的過程中,感受多元、真實、淳朴、樂活的天津。(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