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的天津大學學生王新寧決定在這個暑假去“自找苦吃”。他和同學從天津出發,花了30個小時輾轉來到祖國西南的一所鄉村小學——廣西桂林市全州縣龍水鎮龍水小學。他們住在沒有空調的小學生宿捨的硬板床上;頂著38攝氏度的高溫,帶著留守兒童上課,還要外出調研、家訪座談……雖然如此,這趟“自找苦吃”的實踐之行,卻讓這些年輕人樂在其中。
像王新寧一樣,這個暑假,天津大學200餘支實踐隊、2800餘名師生,奔赴28個省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到社會“大課堂”去“受教育、長纔乾、作貢獻”。
直面基層實際 內心更有力量
湘江的支流萬鄉河從龍水小學一側穿過,不遠處就是連綿的大山。該小學距離桂林市150多公裡,近四成學生是留守兒童。去年,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自動化學院等9個學院的21名師生曾來到這裡,他們給實踐隊起名為“龍水思源”。
今年暑假來廣西之前,在城市裡長大的王新寧做了不少功課。來自智能與計算學部的他認為,孩子天生都喜歡游戲,於是他信心滿滿地准備了一套簡單的編程游戲,計劃講給當地孩子聽。這套課程去年寒假他曾在天津的一個社區給孩子們講過,非常受歡迎。可這次,他剛一開口,那裡的孩子就告訴他,“我家裡沒有電腦”。
實踐隊隊員鍾震屹也給當地的小學生准備了一堂“身邊的人工智能”課。“看到機器人翻跟頭,看到我們學校開發的大模型把一張靜態圖片轉成視頻的時候,那些學生都驚呆了。”鍾震屹告訴這些大山裡的孩子,人工智能看似很遙遠,事實上一直影響和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這些支教經歷讓大學生對基層實際有了直觀的認識。根據當地孩子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龍水思源”實踐隊為孩子們開設了《思政VR課堂》等趣味思政課,還依托科技賦能,聯建夢想教室,為當地教育提供長久性支持。
在深入鄉村農捨調研,與群眾交流的過程中,大學生們也實實在在地看到了黨的政策是如何在基層落地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龍水思源”實踐隊來到全州縣纔灣鎮毛竹山村的王德利家走訪交流。從王德利的講述中,這些年輕人看到了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變化,看到了基層黨員如何通過幫助當地農民種植經濟作物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在全州縣東山瑤族鄉上塘村,實踐隊隊員拜訪了村第一書記,聽基層黨的乾部講如何迎難而上的工作經歷。
這些基層所見所感,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些大學生的人生選擇。2023年,鍾震屹曾赴寧夏青銅峽參與社會實踐,親眼看到了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對當地人生活質量的改變,堅定了入黨的決心。今年,他再次到鄉村與多名基層乾部交流,見證了黨的鄉村振興政策給當地帶來的信心與方向。這名年輕人心中的選擇也愈發堅定,他說:“能否保持初心做一名好黨員,也是我始終需要追問自己的問題。”
在參觀湘江戰役紀念館時,“龍水思源”實踐隊隊員席翠璞覺得,“課本上的知識點一下子都活了”。走過烈士遺骸安葬處,她仿佛能看到那些戰士們年輕而鮮活的臉龐,這也讓這名生長在新時代的青年心中有了更強大的力量。
向基層“求真經” 為群眾“送實惠”
“同學們,今天這事兒,我們村乾部還要兩頭跑好多次,只有多搞這樣的‘來回跑’,纔能真正解決群眾的問題!”在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剛處理完村民糾紛的理川鎮綜治中心主任李宏娥向天津大學法學院“基層治理”實踐隊的同學介紹經驗。
這個暑假,“基層治理”實踐隊不遠千裡來到宕昌縣,實地走訪當地法院、檢察院、公安局、信訪局、司法局,開展社會調研,感受司法實踐和治理狀況的“地氣”,把地方經驗做法和課堂理論知識結合起來,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爺爺奶奶大家快坐好,咱們的醫療科普小講座馬上開始啦!”歷時7天,跋涉600公裡,天津大學“有醫說醫”實踐隊的13名隊員深入天津鄉村,為數百名老人送去健康科普和醫療服務。在北辰區辛侯莊村,實踐隊隊員講授“醫療急救科普課”;在濱海新區聯盟村的集市上,實踐隊隊員開展了熱火朝天的鄉村義診。
在走訪一批鄉村衛生所時,實踐隊隊員也發現了基層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津南區月橋村,隊員們了解到基層存在醫療人纔短缺、技術不足等問題。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的慢性管理,隊員們提出,可以發揮天津大學醫工融合的特色優勢,建立線上管理平臺助力鄉村醫療。濱海新區太平鎮大道口村黨總支書記劉慕革說,同學們冒著酷暑來村裡為老人科普健康知識、開展義診,實實在在地幫助了就醫不便的鄉親。
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貢獻青春智慧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1周年、中馬建交50周年。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的10餘名天津大學學生組成“東盟引航,絲路聽海”實踐隊,奔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印度尼西亞開展調研實踐。
在印尼泗水理工學院,實踐隊隊員圍繞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專家學者深入交流,結合在天津大學的所學,共同探討合理利用保護海洋資源和海底礦質資源的新技術、新挑戰。“這段實踐之旅,不僅讓我們領略了印度尼西亞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生態之美,更讓我們深刻理解了不同國家文明交流互鑒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間的緊密關系。”實踐隊隊員魯昱翔期待,未來能繼續投身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為各國文化交融與發展貢獻青春智慧。
天津大學無懮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福建漳平,結合當地高山茶產業,與臺灣地區青年謀合作、促發展,共同推出了“無懮×臺灣高山茶”聯名產品,打響“大陸阿裡山”城市品牌,以茶為媒為校地聯合、兩岸交流搭起橋梁。
他們還發起了“兩岸青年話發展,校地聯合助振興”人纔交流論壇與實踐交流營。兩岸青年企業家和創新創業青年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青年怎樣為鄉村振興和兩岸交流作貢獻”。無懮團隊創始人、天津大學2021級博士生呂永陽希望帶動更多青年學生把個人發展同時代需求相結合,一起投身鄉村振興的大舞臺。
據悉,天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已形成新思想實踐行、紅色薪火行、創新中國行等七大品牌。天津大學團委書記李一昂說,知行合一、心懷家國,越來越多的天大青年正通過社會實踐平臺走進基層、來到田間地頭,一同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讓青春在實踐中百煉成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