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天津市氣象臺、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於2024年6月9日7時30分聯合發布腦卒中氣象風險橙色預警:預計我市將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天氣,誘發腦卒中的氣象風險高,請廣大市民注意防范……”近年來,每當津城“遭遇”高溫、寒潮,市民總會在手機、電視、報紙、廣播等渠道收到一條貼心信息。
您能想象這樣一次看似尋常的“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會產生何等效果嗎?2017年到2019年,津城經歷十次寒潮,腦卒中住院人數增加8.9%。自2021年11月5日預警首發以來,至今18次預警總受眾達7200萬餘人次,腦卒中入院人數在寒潮天氣平均降低5.2%至11.9%,高溫天氣平均降低3.8%至20.3%,更不用說估算節省社會經濟負擔達2.43億元。而由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牽頭開展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綜合防治體系的建立和推廣應用”項目,因其在國際首次建立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體系、首次提出氣象環境因素是老年缺血性腦卒中不容忽視危險因素的新理念,並建立相關的防治體系,榮獲2023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國內30餘家知名三甲醫院推廣應用、11萬老年人因此受益。
別看如今普通民眾特別是老年人,逢高溫和寒潮天氣越發注意預防腦卒中風險,可就在幾年前,大家還沒把天氣和這個我國老年人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聯系到一起。項目第一完成人、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李新是國內頗有盛名的神經內科專家,談及項目開展初衷,從醫近四十年的她感慨良多:“腦卒中是大家俗稱的‘中風’,我國居民腦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居全球首位,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意味著一人發病、全家失衡。全國早前已對高血壓、糖尿病等腦卒中傳統危險因素防治非常重視,但發病率仍居高不下。我們認為腦卒中可防可控,預防甚至比治療更重要,為此2007年團隊啟動了研究。”
“參加全國醫療領域會議時發現,不同省市的神經內科床位數差異很大,比如醫大二院60張床位,但和東北地區的專家們交流,每家醫院400張床位還不夠用,到南方僅設30張床位。我找到我們院原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老年病、心內科專家王林一起研究,結合高血壓呈北高南低的發病率特點,初步判斷氣候條件或是腦卒中發病隱藏誘因之一。”僅有判斷不夠,還得拿事實說話,李新、王林帶團隊深入全市社區,開展高血壓處方調查,從收集70多萬份高血壓處方中摸索發病規律,隨之發現高血壓處方量的多少是和季節變化相關的。“每年3月和11月兩個季節交替節點,高血壓處方量和臨床急診人數明顯增加,於是開始和市氣象局‘跨界’研究。”
在漫長研究中,李新團隊的足跡遍布全市、全國,還前往非洲加蓬展開相關研究,積累大量詳實資料,直接、間接驗證了氣象因素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的影響。如何把科研成果從“實驗室”搬上“生產線”造福百姓?2021年2月,市科技局批准市氣象局、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牽頭,聯合多家校企共同組建本市首個交叉創新中心——“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同年10月,《天津市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方案》出爐,依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百萬減殘工程專家委員會制定的“中風”危險評分卡及國家氣象預警標准,經多名專家論證制定了國際上首個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並提出相關的健康防護建議。11月5日,全國首個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一經發出,立刻取得積極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共發布腦卒中氣象風險預警18次,其中寒潮預警13次,夏季高溫預警5次,“最讓我們高興的是,如今天津市民特別是老年人在高溫和寒潮天氣收到預警和健康建議後會認真研究、嚴格執行,讓曾經上昇的住院人數逐漸下降。”
據介紹,李新團隊眼下又開始加強國際合作,共建全球老年健康共同體。她說:“我們獲批財政部國際合作項目即亞行技援項目,與國際專家合作,把研究成果和經驗推廣到京津冀地區、全國乃至亞太地區,讓更多百姓受益,提昇健康水平。”(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