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盛於清。逢年過節,人們都會搭臺唱上幾本皮影戲。17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就跟隨非遺傳承人,一起了解這項千年技藝。
一塊白布是舞臺,尺長小人是演員。配以韻味滿滿的方言念白,婉轉鏗鏘的鑼鼓點,一出《三打白骨精》被演繹得活靈活現。周永良,天津張氏皮影雕刻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這幾年,每逢年慶假期,他都會走進社區,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欣賞非遺。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是一種用獸皮做成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天津張氏皮影已有150多年歷史,用驢皮做原料,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雕刻、著色、刷油等37道工序制作而成。這其中,如何能讓顏色流傳百年而不褪色,成為評價一張皮影優劣的關鍵。構建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發展體系。周永良上山選取數百種植物做固色實驗,五年時間,上千次嘗試,他終於摸索出了一套能讓皮影長久固色的工藝,構建起了皮影雕刻技藝的保護傳承體系。
這些年,周永良帶著他的皮影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為了能讓更多人了解皮影藝術,他對一些古老劇目進行了改編,用更俏皮、更現代的語言,引發大家共鳴。讓大人和孩子們在一束束光影的精彩演繹、一聲聲唱腔的動人訴說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烙印心間。(津雲新聞編輯張麒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