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絨花技藝跨越千年,流傳至今。文化中國行,我們帶您認識一位絨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看他如何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之花。
天津北方網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絨花技藝跨越千年,流傳至今。文化中國行,我們帶您認識一位絨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看他如何讓更多年輕人愛上非遺之花。
絨花始於唐朝,諧音『榮華』,又稱『宮花』,最早是皇室貢品,到清末時流傳到民間。制作時,是把蠶絲染色、做成彩線,用細銅絲卷成絨條,隨後按照需要的花樣兒,盤繞成喜字、聚寶盆等造型。尚永森是這項市級非遺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一朵絨花,從蠶絲原料到繡絨成品,前後要經過選絲、浸泡、分綹、搓條等30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顏色漂亮,又有吉祥、祝福之意,所以直到今天,結婚時新娘頭戴的『龍鳳呈祥』,親人女眷戴的『喜字』,依然是許多天津人結婚的必備品。
把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好,並且不斷創新,2022年,尚永森嘗試用機器代替部分手工制作環節,提高了產出絨條的效率,每年的絨花產量從1萬多提高到2萬朵。
結合市場需求,他還定制出絨花耳飾、胸針、手鏈等,與時下流行的漢服、旗袍搭配,將非遺技藝與國潮文化融合,讓更多人喜歡上這朵『非遺之花』。(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