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連接古今、溝通中西——110歲的北疆博物院 正青春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日報劉莉莉 編輯:劉穎 2024-10-04 09:22:05

內容提要: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佇立於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的中國博物館『活化石』——北疆博物院,正是在時間長廊中講述百年故事的主人公。

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於1914年來華創建的北疆博物院,共收藏文物20餘萬件,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基礎。 本報記者 姚文生 攝

北疆博物院外景。 本報記者 姚文生 攝

  天津北方網訊:這是一個跨越國界、連接古今、溝通中西的故事——

  110年前,一位法國科學家只身來華,將中西交融的科學種子播撒在海河之畔。

  110年後,一座百歲博物館正值青春,讓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佇立於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的中國博物館“活化石”——北疆博物院,正是在時間長廊中講述百年故事的主人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9月20日,中法等國的博物館界專家學者共聚津門,以“交流互鑒 傳承創新”為主題、以北疆博物院創建110周年為主線,開展研討交流,續寫文化交流新篇,唱響文明互鑒新聲。

  保護第一 從科學探索到科技賦能

  法國首都巴黎,蒙帕納斯公墓。北疆博物院創始人桑志華沈睡於斯。

  今年夏日的一個午後,桑志華墓前,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張彩欣一行,把印有“北疆”新貌的明信片輕輕呈放,向北疆博物院的創建者致敬。一張張亮麗明信片,仿佛穿越了悠長的時光隧道……

  1914年,38歲的法國動物學博士埃米爾·黎桑來到中國,前往尚屬考察空白的中國黃河流域以北開展科考,並建立一座用於收藏、研究、陳列的博物館。他還給自己起了富含中國意蘊的名字——桑志華。

  此後的25年間,桑志華行程5萬公裡,發現了甘肅慶陽、內蒙古薩拉烏蘇、河北泥河灣和山西榆社四個地區的古哺乳動物化石群,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出土地點的舊石器,中國第一件有可靠地點和地層的河套人牙齒化石……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先河。最終,他將20餘萬件自然標本和約1.4萬冊文獻留在了天津北疆博物院,留在了這些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發現地——中國。

  時光跨越百年,時代譜寫新篇。北疆博物院,我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始終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為准則,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從百年建築到豐富珍藏,精心呵護,歷久彌新,不斷彰顯其時代價值。

  北疆博物院由主體建築(北樓、陳列室、南樓)和附屬建築(桑志華舊居、天津工商學院舊址建築群21號樓)組成。2014年,北疆博物院修繕工作啟動,遵循百年建築的保護原則,力求保持建築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同時增加消防、安防等現代化防護設備。2016年,北樓與陳列室重新開放,重現原貌。2018年,修繕後的南樓向公眾開放。2019年,北疆博物院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桑志華舊居對外開放……現在,北疆博物院建築群保護工作依然在繼續。

  博物館的基礎是藏品。上世紀50年代,全國國有博物館自然類標本數量是40餘萬件,其中20餘萬件來自北疆博物院。如此豐富且珍貴的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岩石礦物標本等藏品是如何保護呢?

  對於天津自然博物館文保技術部主任覃雪波來說,現在坐在辦公室內就能全天候“巡查”北疆博物院的展廳和庫房。

  “北疆博物院已實現監測系統全方位全覆蓋、全天候監看,這把科技賦能的保護傘,大大提昇了保護能力和工作效率。” 覃雪波表示。

  “我們積極借助科技手段為‘北疆’文物護航。除了利用遠程自動監測、調控等技術建立預防性保護體系外,還使用霧化機噴灑防蟲藥液,解決動物標本蟲害問題。另外,制作標本復制品時,用三維掃描打印代替傳統倒模取形,大大減少了對文物的損害。”覃雪波說。

  在天津自然博物館信息資料部主任張洪濤看來,文物保護與利用很難“兼顧”,因為文物的最佳保護方式是靜置在相對穩定的環境裡,而每次翻動、查閱或多或少會對文物造成損傷。

  “數字化技術解決了這個矛盾。”張洪濤以《北疆博物院珍貴藏品數字化保護》項目舉例,“將文獻資料逐件逐頁數字化,建立數據庫與服務平臺。這樣,數字資源可以廣泛且反復地用於科研、展覽、社教活動。”

  從110年前桑志華科學探索的孜孜以求,到今天“人員+科技”精心呵護的無微不至,北疆博物院在全方位的保護中讓文物活起來,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

  活化利用 從科學殿堂到知識課堂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疆博物院就已成為享譽世界的一流博物館,吸引了專家、學者、學生乃至各國政要前來參觀。如今,這裡的陳設依舊沒變。

  巨大的劍齒象頭骨及下頜化石、百分之百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目不暇接的各類動植物標本……北疆博物院陳列室有限的空間裡,豐富的藏品陳列極為科學有序。

  “‘北疆’布局,大有玄機,其‘小而精’的管理模式,非常值得今天的博物館人學習。窗戶又高又窄,而且玻璃鑲嵌在鋼筋水泥窗框中,兼顧了節約空間、保護藏品、提供采光、防水防沙等功能;展櫃鑲在牆上,也是為了節省空間,而且防震;還有既美觀又減輕牆壁承重的中心牛腿柱、方便樓上樓下運輸的定滑輪吊裝裝置等。”講解員杜雅星為觀眾逐一“揭秘”。

  百餘年前,北疆博物院就是學子們向往的科學殿堂。跨越世紀,這裡已成為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的生動課堂。

  在院區南樓,展陳設計守正創新,通過場景復原、文物展出、圖文介紹等精心“講故事”,讓觀眾靜下心來“讀懂北疆”。

  “讓知識更好懂”的社教活動非常火爆,甚至“一票難求”。孩子們在“北疆奇妙夜”邊玩邊學;在“桑先生的科學推理社”破解謎題;在實驗室、古生物庫房、桑志華舊居等實景展區,演繹“小小博物學家養成記”……

  “發揮‘北疆’的價值,就是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開展活化利用,使其融入現代生活,讓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愛上科學。”科普宣教部主任呂麗說。

  交流互鑒 從開拓進取到傳承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法兩國博物館展示著各自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和世界文明的多彩風貌。加強中法博物館交流在兩國文化合作中佔有重要位置。

  百餘年前,桑志華選中了交通便利、融匯中西的天津作為“科考大本營”。“作為中國近代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開拓者,桑志華經歷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磨合,成為當之無愧的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使者。”《法國“進士”築夢東方》一書作者於樹香感嘆道。

  今年6月,天津自然博物館代表團遠赴法國。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桑志華的家鄉羅別鎮,跨越萬裡的地理距離和110年的歷史時光,“90後”博物館人王昕感慨萬分:“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昆蟲標本盒的尺寸是23厘米乘以19.5厘米。在北疆博物院,桑志華制作的昆蟲標本盒也是這個尺寸。穿越百年,遠隔萬裡,我們因科學結緣,彼此之間的真誠與熱情讓我深受觸動,也感受到新時代博物館人肩負的傳承創新責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北疆博物院是一座寶庫,我們現在只揭開了它的面紗一角。還要繼續梳理、挖掘,繼承歷史文化遺產、科學考察精神以及交流互鑒傳統,為這座中西交流的橋梁、自然科學的殿堂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張彩欣滿懷憧憬。

  金秋時節,北疆博物院的紅磚樓仍綠意環繞。孕育科學、教育與文明交流的種子已深耕百年,正枝繁葉茂。(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