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大沽龍燈』又稱『大沽舞龍』,寄托著漁民出海時對平安的期望,距今已經傳承300多年。4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項技藝。
天津北方網訊:“大沽龍燈”又稱“大沽舞龍”,寄托著漁民出海時對平安的期望,距今已經傳承300多年。4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項技藝。
正在上演的,就是非遺表演大沽龍燈。這項技藝起源於明末清初,它由藤、竹、麻、木等原料做成,整條龍全長33米至45米不等,重量近200斤。史訓有,大沽龍燈第四代傳承人,為了發展好這項技藝,能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他在“燈”上不斷鑽研,既要安全好看,還不能太重。
不斷傳承創新,這個假期,在大沽龍燈文化傳承基地,也迎來了馮驥纔文學藝術研究院的學生們,如今,這裡也成為了研究院的一處田野課堂。學生們正在圍繞大沽龍燈的歷史源流、技藝、器具遺存等方面收集資料。(津雲新聞編輯張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