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感受非遺 品味天津 非遺展會演 暢快游購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張帆 編輯:鄧坤偉 2024-10-06 08:04:07

內容提要:漫步展廳,在二十四節氣展區中感受古老智慧與現代精神的交融碰撞;游走市集,傳統技藝煥發古韻新風,非遺好物迸發活力巧思;駐足廣場,曲韻悠揚盡顯深厚文化底蘊……國慶假期,2024年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暨京津冀非遺嘉年華在天津美術館及文化中心C型雕塑廣場舉行,以豐富的展陳內容和多樣的活動形式吸引大量游客。

天津北方網訊:漫步展廳,在二十四節氣展區中感受古老智慧與現代精神的交融碰撞;游走市集,傳統技藝煥發古韻新風,非遺好物迸發活力巧思;駐足廣場,曲韻悠揚盡顯深厚文化底蘊……國慶假期,2024年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暨京津冀非遺嘉年華在天津美術館及文化中心C型雕塑廣場舉行,以豐富的展陳內容和多樣的活動形式吸引大量游客。

今年是京津冀非遺大聯展第三次輪值到天津舉辦。本屆聯展規模為天津歷次主場之最,室內及戶外展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京津冀參展非遺代表性項目200餘項,參展參演傳承人300餘名,展品達上千件/套。活動分為展、會、演三大板塊,將靜態展示、動態展演、互動體驗、消費場景等內容有機融合,突出“場景化、沈浸式、互動性”的設計理念,展現文旅商融合的發展趨勢,發揮非遺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中的重要作用。

立春時節,在繽紛年畫中感受“歲朝迎春畫吉祥”的喜慶氛圍;芒種將至,體驗釀酒技藝,與古人共情於“青梅煮酒論英雄”的詩句中……在天津美術館二樓展廳,“非遺‘拾’光 遺脈同源”主題展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分為“春華”“夏盛”“秋實”“冬藏”四個展區,

北京宮廷團扇、宿家剪紙,天津葫蘆制作技藝、肖氏剪布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泥塑等近百個京津冀三地的特色非遺項目,紛紛展示了精美的非遺作品。

走進展廳,北京木版水印技藝、天津楊柳青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圍聚而成的年畫“專區”人氣頗高。北京游客戴楠楠告訴記者:“這個展覽的展陳方式很有特點,不同地域的年畫放在一起展示,通過老師的現場介紹和展品展示,能夠直觀了解三地年畫制作的不同方法和藝術風格。”

“春分”展區以“春日踏青紙鳶起”為主題,河北省第什裡風箏和天津風箏魏的展臺前都有不少游客駐足觀看。第什裡風箏傳承人趙艷強說:“這次非遺聯展不僅為我們搭建了展示平臺,也為三地傳承人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這次展會上我也見到了北京和天津的風箏制作者,大家雖然不認識,但一說起風箏就感覺特別親切,都想相互體驗一下,吸取經驗,把風箏做得更好。”

傍晚時分,伴隨著噴泉的開啟,京津冀非遺嘉年華社火巡演在文化中心C型雕塑廣場拉開序幕。掛甲寺慶音法鼓出會道具精美別致,成員們載歌載舞、擊鐃打鈸好不熱鬧;漢沽飛?、大沽龍燈靈動雀躍,獨具民間特色;大六分村登杆演員們徒手爬杆,做出各種姿態造型,技藝高超;永良飛叉表演套路繁多,技巧精湛,彰顯尚武精神……剛剛走出博物館的游客史洋也被喧鬧的鑼鼓點吸引:“剛纔在博物館裡看完精美的文物,又在廣場上被社火表演‘硬控’一小時,天津真是一座‘寶藏’城市!”

京津冀三地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承載著厚重歷史,也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眾多非遺項目在此生根發芽。非遺研究專家馬知遙說:“在這次非遺展中,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壯懷激烈、守望相助、勤勞淳朴的燕趙之風,也能窺見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上的血脈相連和相互影響。比如這次展覽中呈現的木版年畫、風箏、泥塑等非遺項目,都體現了三地同根同源的特色。舉辦京津冀非遺聯展,是展現三地協同發展很好的文化形式,有助於三地非遺更好地找到各自在地化的特征,尋得它們在歷史上相互影響的文化脈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和相互促進都有重要作用。”

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錢玲表示:“此次聯展在全面總結回顧既往經驗的基礎上,整合各方資源,創新策展理念,豐富活動內容,以多個非遺專題展覽疊加非遺市集、社火巡游、非遺項目展演、非遺購物節等多種形式,通過非遺項目展示了京津冀三地地域一體、文化一脈的協同發展根基,全方位體現了非遺來自人民,非遺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是對京津冀三地非遺協同發展十周年成果的一次系統回顧與集中展示,也將為三地非遺系統性保護再啟新篇。”(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