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近期天氣轉涼,薊州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趁著多數耕地已完成秋收,地表無作物、雜草等的時機,深入開展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調查性試探。
薊州區是聯合國命名的“千年古縣”,古文化遺址、古墓葬佔全區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65%以上,且多數位於山區及耕地內。
工作隊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采用全覆蓋式的地表踏查,以“一”字形拉網的方式仔細觀察地表殘留的遺物,對可能存在古代文化遺存的臺地、崗地給予重點關注,著重觀察斷面堆積,查看地表是否有相關古代遺物。同時,還向當地村民諮詢在生產生活中是否發現過相關的遺跡、遺物等。
“這次調查性試探,我們主要用的工作設備是探鏟(洛陽鏟)。”薊州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隊長劉福寧介紹,在水田、濕地、沙地等特殊土質條件下,使用紮杆(探針)輔助作業,布設“十”字形排孔來了解縱、橫剖面及堆積情況,可以盡量減少布孔數量,降低對地下文物的損害。
在本次調查性試探工作中,對於堆積特征清楚、明確的大型夯土建築遺跡等,工作隊會重點確認夯土遺存,以少量探孔進行穿透式勘探,了解遺跡堆積和疊壓狀況。同時,對土質、土色、致密度、包含物進行記錄分析,對堆積狀況進行研判,選擇最能夠反映堆積特征、有利於研判遺跡單位性質的探孔作為標准探孔進行記錄,並現場留取影像記錄。
在調查性試探的同時,工作隊還利用北斗定位儀智能采集終端、無人機、相機等設備采集文物空間位置、照片等信息,對部分保存較好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測繪文物專題地形圖,建立數字高程模型並以無人機航測技術測繪正射影像。
今年9月下旬至今,薊州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分秒必爭,假期仍奮戰在田野一線。“我們預計再用1個月的時間完成全區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調查性試探工作。”劉福寧說,“調查性試探將進一步明確全區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分布范圍、地層堆積及遺跡分布情況,為劃定文物本體邊界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依據。”(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