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天津要精選提煉一批體現城市文化特質的標志性符號,努力打造特色鮮明、內涵深刻的津派文化品牌。文化中國行,23日,我們來看,如何彰顯河海文化特色,用好河海資源,叫響“河海津韻”城市名片。
這幾天,在武清區河西務鎮南倉村,十四倉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作為北運河故道上的重要節點,早在元代,這片區域就是漕運的管理、倉儲重地,先後出土的各種衡器用具和瓷器等,見證了天津因河而生。
金王朝遷都北京後,1205年開始改造河道,使物資沿著南運河經過三岔河口,進入北運河直達通州。元朝大興海運,鼎盛時,每年春秋兩季有400萬石漕糧,數十萬人從南方乘船沿海北上,護送糧草進京,朝廷先後在大直沽、三岔河口,興建天妃宮天後宮,供奉來自福建的海神媽祖,保佑船員平安,當時以天後宮為中心,宮南宮北大街成為了經濟中心,1404年,天津作為河海聯運的渡口,設衛築城時,已經具有交通、倉儲、軍事、商業等多種功能。
解放橋、津灣廣場一帶,曾是天津近代航運史上著名的紫竹林碼頭。1860年天津開埠,各國洋行和輪船公司在這裡建造新式碼頭,千噸級輪船可以從大沽口直達市區,外貿航運,孕育出了現如今的“東方華爾街”解放北路、小白樓國際航運聚集區、五大道文化旅游區。發揮河的作用,天津不斷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重要文物和遺址遺跡保護修繕等70個重點工程。用好海的資源,天津港與全球5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往來,還在不斷拓展國際合作。(津雲新聞編輯張麒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