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創新民俗文化形式,分類施策做好文化遺產傳承保護,27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來看,天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這兩天,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正在對1959年建室之後,60件,除張家外,其他傳人的作品進行搶救式修復。這些作品是由楊志忠、胡月景、穆瑞森等老先生,在傳承泥人張寫實技法基礎上,長時間深入生活的創新之作,延續文化薪火,提煉技藝精髓,工作室讓經典重新走到觀眾面前,為青年人接續傳承,提供了參照和借鑒,也為研究泥人張發展的歷史脈絡,留存實證。
天津因運河而生,元代初年,海運漕運興起,八方來客匯聚,經商通關的人們,陸續建立了一批會館、鄉祠,也催生了許多傳統食俗、習俗。栓娃娃、貼吊錢,這些風俗習慣,帶動了泥人塑像、剪紙等手工行業的繁榮發展,不僅是民間工藝,南北美食、戲劇、曲藝、美術等技藝,也在天津融合發展,孕育了天津獨特的民俗文化。截至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49項,包括天津時調、楊柳青木版年畫、李氏太極拳、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古籍修復、達仁堂牛黃清心丸等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357項,像大沽龍燈、快板書、高蹺等,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美術、醫藥等十個類別,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城市的民間歷史,也伴隨時代變遷,不斷豐富著內涵。
要分類施策做好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積極培養傳承人。2021年10月,天津大學自主設立我國首個非遺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專門培養非遺保護及研究方向的人纔,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同時,創新民俗文化形式,讓更多人因為了解、愛上文化。天津已經建成56家市級非遺傳承體驗基地,20家市級非遺保護示范基地,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活在當下、服務當代。(津雲新聞編輯張麒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