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守正創新 活躍演藝文化氛圍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廣播電視臺 作者:路一帆 羅小波 編輯:李彤 2024-10-28 20:12:00

內容提要:天津是全國聞名的『曲藝之鄉』,如何守正創新,創作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呢?文化中國行,我們來看,天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勵更多院團創作,活躍演藝文化氛圍。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是全國聞名的『曲藝之鄉』,如何守正創新,創作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呢?文化中國行,我們來看,天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勵更多院團創作,活躍演藝文化氛圍。

  最近,天津市曲藝團正在排練一部新劇《海河·故影》12月中旬將跟觀眾見面。與以往的演出方式不同,這部曲藝劇設計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故事線,演員們在表演的過程中,穿插天津時調、京韻大鼓、單弦、相聲等多種藝術形式,帶給觀眾全新體驗。走過71年的天津市曲藝團,一代代藝術家用貼近時代的創新,續寫著天津的演藝文化。

  天津,是一座『有戲』的城市。早期行內有句俗話『唱紅中國,中國唱紅』,只有在天津站得住腳的角兒,纔能走向全國。梅蘭芳、馬連良等京劇大家都把天津看做重要舞臺。早在元末明初,天津民間就出現了戲曲表演的雛形,到清朝末年,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曲種相繼傳入天津,多種聲腔曲調在這裡相互借鑒又彼此競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演藝文化。造就名家輩出的同時,天津也為李叔同、曹禺等話劇大家的出現,提供了濃郁的文化氛圍。1907年,由李叔同創作的中國第一部話劇劇本《黑奴吁天錄》誕生,拉開了中國話劇史的帷幕,此後,天津也成為了『北方話劇的搖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導向,不斷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天津在全國首創『變補貼院團為補貼觀眾』的模式,2015年發行文化惠民卡,至今已經累計補貼115萬人次。同時,實施津派文藝精品創作計劃,連續舉辦天津音樂節、天津戲劇節、天津相聲節,突破傳統劇場舞臺界限,利用名人故居、洋樓會館等建築資源,推出各種沈浸式演出,做大做強京劇、相聲等品牌,活躍演藝文化氛圍,擴大演藝文化的影響力。(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