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並強調加強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在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背景下,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政策工具的創新和協調配合,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把握好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邏輯與重點內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作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將健全預算制度、健全稅收制度和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作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具體而言,首先,擴大財政支出規模、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等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促進經濟持續回昇向好的必要舉措,而健全預算制度、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並以此規范政府收支行為、提高財政支出效率則是提昇財政可持續性和積極財政政策效能的重要保障。其次,健全稅收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健全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以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形勢、新要求為前提,以充分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為目標。最後,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重點在於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和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以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為目標,充分發揮我國多級政府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優勢。
二、發揮財政政策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的支柱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分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與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等四個方面。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稅收政策應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發揮支柱作用。
首先,財政政策是落實國家發展規劃與重大戰略任務的有力保障,是政策統籌協調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健全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財稅金融制度,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完善現代稅收制度。並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進民生福祉”等部分均明確了公共財政支出、財政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要在支持國家重大戰略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其次,財稅體制改革與金融體制改革統籌推進,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可以實現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當前經濟工作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協調配合,並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要牢牢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導向,組合使用財政補助、稅費優惠、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財政政策工具以及降准、再貸款再提現、公開市場逆回購等貨幣政策工具,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昇和量的合理增長。
最後,財政政策要服務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作為財政政策的有效工具,財政轉移支付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在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和中部地區崛起,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任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以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的完善,是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堅實保障。
三、加快釋放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財政政策效能
進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明確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強調質的有效提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指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積極的財政政策應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為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提供財力保障。
第一,財政政策要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充足財力保障,成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有效支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持續擴大財政科技支出規模,支持重大科技項目實施落地,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完善財稅支持政策,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促進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加快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第三,財政政策要做好引導全社會護綠、增綠、謀綠的“指揮棒”,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綠色稅收、綠色支出、綠色預算等政策工具要協同發力,繼續完善以環境保護稅為主體,以資源稅為重點,以耕地佔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消費稅等稅種為輔助的綠色稅收體系;健全政府引導的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機制,持續擴大財政節能環保支出規模。
第四,財政政策要進一步支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要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和財政補貼政策,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和外資項目清單,建設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和利用高質量外資;有效統籌多邊和雙邊財經對話機制,深化國際稅收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稅制改革,為出口企業創造更加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
第五,財政政策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要持續增加財政在教育、就業、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落實落細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有效提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