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真中華藥香制香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宗兆叡在制香。
曾氏華服手工精細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邢晉。
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趙彥菊在觀照軒為參觀者講解。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楊柳青年畫傳承人工作室、天津面塑工作室、天津葫蘆畫工作室……近年來,天津非遺傳承人紛紛開辦工作室或傳習室,以此為平臺開展教學、創作和展覽等活動,他們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推動非遺傳承和發展。
意風區裡的藥香傳承
走進位於意風區的“中華藥香文化展覽館”,一股濃郁的中草藥香氣迎面撲來。這裡不僅是一個向公眾展示和傳播中華藥香文化的場所,同時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合真中華藥香制香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宗兆叡的工作室和傳習所。在展覽館的一樓顯眼位置,傳承譜系展示牆格外引人注目。它詳細敘述了合真藥香五代傳承及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從創始人魏永善於1901年在沈陽創立合真制香,到第五代傳承人宗兆叡對這一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都讓人們對這個非遺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當節假日,這裡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親身感受中華藥香文化的獨特魅力。
宗兆叡介紹,展館分為展示區、傳承區、體驗區、定制區,方便走進這座“氣味展覽館”的人們,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多個維度了解中華藥香文化。
展示區以“香藥同源”為主題,陳列展示沈香、檀香等來自不同地域的百年香品和香材,讓參觀者對“藥香”從哪裡來有了直觀了解。香的品類陳列中,對佩香法、飲香法、燃香法、抹香法的介紹讓人們感受到藥香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體驗區,參觀者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根據氣味、季節、體質等因素,選擇和制作適合自己的香品。通過動手制作,感受藥香給身心帶來的愉悅。傳承區也是海河教育園教育聯盟、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高校的傳承基地。作為特聘創業導師的宗兆叡,在這裡不定期向高校學生進行技藝傳授,與大學生共同學習研究藥香知識並指導他們就業。受此影響,有不少年輕人大學畢業之後加入合真團隊,走上了藥香文化傳承之路。
畢業於天津工業大學的陳帥,就是其中一位。陳帥告訴記者,她2018年來這裡學習,從香牌、香珠的制作開始,到藥香文化的理論知識,再到專業的中醫藥理論,6年遞進式的學習讓她對合真制香以及藥香文化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目前她在合真制香的團隊中負責中醫藥進校園的教育板塊。
“這個工作室就像是我的大本營,在這裡做了展示、體驗、傳承等很多基礎性工作,也在不斷走出去。”宗兆叡說。設立在南開醫院的合真藥香傳承基地,發揮非遺原創優勢,讓中藥特色的“芳香服氣療法”得到運用與發揚。宗兆叡說:“我們一直在南開醫院推進藥師培訓計劃,同時把傳承重心轉移到高校來。”
借助“非遺進校園”“非遺雲課堂”等活動,合真團隊還走進大中小學課堂講解中醫藥文化,在“藥香文化特色校”天大附中、鳳凰小學培養小小傳承人。他還錄制“氣味盲盒”課程,通過《神奇的本草》《文人書香》《氣味錦囊》等“圖文+動畫”的方式,用網課形式傳播傳統文化。
此外,他們還結合中老年人的健康以及提昇技能的需要,在社區推出“非遺工坊”。在河北區月牙河社區等社區,傳播中醫藥方面的知識,指導藥香制作。“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中華藥香文化,實實在在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我們的工作纔有意義。”宗兆叡說。
與高校合作“美育研習基地”
位於河東區魯山道的曾氏華服傳習館裡,不同款式的手工旗袍、華服以及制作精美的各色盤扣作品,向人們展示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在傳承人的指導下,人們還可以體驗盤扣、手工縫制等技藝,用親手縫制的精美小禮物,傳遞出美好的情感。這個充滿氛圍感的地方,是市級非遺項目曾氏華服手工精細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邢晉的工作室。不久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與天津曾氏華服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美育研習基地”的揭牌儀式在這裡舉行,如今這裡也成為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體驗非遺技藝的場所。
簽約儀式當天,還舉行了天津海運職業學院2024級留學生首堂漢語言實踐課——“行走的課堂——曾氏津派盤扣技藝實踐”主題活動。現場,來自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烏茲別克斯坦的24名留學生,與非遺傳承人積極互動,了解中國盤扣的由來,學習盤扣的技法,親手制作了代表著“和平”寓意的蜻蜓盤扣。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完全沈浸在生動有趣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中,被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所打動。
曾氏華服手工精細制作技藝是天津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曾氏津派盤扣技藝是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項目傳承人在創辦工作室、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中,不斷摸索、拓寬傳播非遺的方法和渠道,提昇該非遺項目的社會認知度。邢晉告訴記者,她與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的合作已持續多年。從最初簡單的參與社團活動,到每周固定時間給學生們教授盤扣技藝,再到與學院深度合作聯合開發文創產品,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探索出非遺項目與院校合作的新模式。“除了不定期參加學校的主題展示、體驗,我現在固定每隔一周去給學生們上實踐課,教他們用傳統方法手工制作盤扣。最近這幾次教學生們做的葫蘆扣、蜻蜓扣效果都非常好,學生們很快就能掌握。”邢晉說。
邢晉表示,這些年她在進社區、進校園開展傳承工作的同時,感受到非遺傳承人只要擰成一股繩就能發揮“1+1>2”的效果。“在剛剛公布的第二批市級非遺傳承體驗基地名單中,曾氏華服傳習館入選。我想借助這個平臺,把更多非遺傳承人團結起來,一起做好傳承工作。”
與藝術家攜手打造
“津派手繪瓷”文化
坐落在津南區八裡臺鎮工業園區的觀照軒,是天津市級非遺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單位。依托“津派書畫”的優秀文化資源,把非遺傳統技藝與時代筆墨結合起來,打造“津派手繪瓷”文化,是觀照軒在非遺傳承與發展道路上堅持的方向。
進入觀照軒,一層右手第一間展廳擺放著中小學生的手繪瓷器作品。位於二樓的創作室,享譽津門的多位書畫家都曾在這裡進行過創作。霍春陽、姜志峰在這裡創作過瓷板畫;張建會、賈廣健在這裡創作了葉嘉瑩先生的水杯;天津美院的周午生、於洪江在這裡創作小站稻、葛沽風貌等瓷器作品,還有范揚創作的象征民族團結的石榴題材作品,陳鋼創作的建黨百年水杯等都誕生於這裡。藝術家在這裡精心創作的書法、繪畫、篆刻等作品,和陳氏制瓷(手繪)技藝完美結合,閃耀著獨有的文化格調。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昇為國家重大戰略十周年,觀照軒特別做了一款文創水杯,藝術家在創作中把京津冀三地的地標,像燕山山脈、長城、天津的三岔河口等風景融入進來,展現“青山同脈,綠水同源”的主題。
“陳氏制瓷起始於1907年,最早的風格是第一代傳承人陳富元把北方的繪畫和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相結合,形成陳氏制瓷的一大特點——詩書畫印的風格。我們今天依然是沿著這條路在走。結合津派藝術家的創作,我們現在著力打造‘津派藝術瓷’,為天津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做出我們的努力。同時,我們通過這些讓百姓買得起的文創產品,讓文化藝術走進生活。這是我們一直秉承的非遺傳承的方向。”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觀照軒總經理趙彥菊告訴記者。
作為首批市級非遺傳承體驗基地,觀照軒的工作人員節假日和周末格外忙碌,“很多人都願意來這裡體驗陶瓷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為了給來到這裡的人們帶來更好的體驗感,趙彥菊和她的團隊把觀照軒打造成一個沈浸式藝術空間。他們開闢了一個展廳,推出《圖說陶瓷史》展覽。趙彥菊介紹:“展廳裡特別把瓷器燒制之前和燒制之後的實物做了對比,因為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會同比例縮小10%至15%,這種前後的巨大反差,讓參觀者都特別的感嘆,原來是這樣!”
之所以做這方面的嘗試,趙彥菊說,她想讓孩子們在一個美的空間裡去感受美,去了解和學習制瓷的工藝,從而對中國的瓷器有一個全面認識。“一個人內心有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內心堅定有力量。”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