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社區活動可以說是規模最小,卻距離群眾最近的公眾活動,大家不用出社區就能體味文化、感受溫暖。因此,社區活動是否能滿足群眾需求,其實與群眾的幸福感息息相關。提起社區活動,在人們以往的印象中,大多是義診服務、靜態展覽等;而如今的社區活動則是以手作體驗、文藝展演、親子游園等新形式、新面貌,不斷提昇著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本期“今晚調查”針對群眾參與社區活動的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06份。數據顯示,七成以上受訪者知悉常住地所屬街道、社區名稱,有多次參與社區活動的經歷;五成以上受訪者留意到社區平均每周都會舉辦居民喜聞樂見的文體休閑活動;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每月或每周參與社區活動。社區活動不僅將群眾和社區緊密聯結在一起,還起到了促進鄰裡和諧、增進群眾幸福感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持續提昇社區活動的質量和服務,不僅有助於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更有利於提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社區活動怎樣推廣更好
本次調查中,受訪者注意到老年人(90.32%)和兒童(65.44%)是參與社區活動的主力,此外中青年人和三口、四口之家集體參與社區活動的現象也比較常見。
在獲知社區活動信息的渠道方面,社區公告(73.20%)是絕大多數居民的選擇;微信群聊天(68.63%)和朋友圈(66.01%)也是不少居民關注社區動態的窗口。此外,在社區裡,越貼近居民生活的通知方式越能第一時間“觸達”更廣泛人群,比如在與鄰居聊天時聽說(47.39%)和去街道、社區辦事時獲悉(40.85%)等口耳相傳獲取信息的方式也並不鮮見。其實,更好地推廣社區活動,離不開社區居民的自發宣傳、主動傳播,離不開居民對活動的認可和對社區工作的支持。
個案采訪——
對他人有利 對社會有益
市民王建軍退休後參加了社區舞蹈隊,因為表現突出、熱心助人,受社區工作人員之邀,加入了社區志願者隊伍。如今,她的“日程安排”密集且豐富。她要在上老年大學的同時兼顧社區活動,有時上午上課,下午就趕回社區參與志願服務活動;有時則一整天都在忙社區活動,上午制作手工,下午去居家養老中心為老年人講課……家人跟她開玩笑,說她“越‘退’越先進,越‘休’越忙碌”。
王建軍說,社區活動最吸引她的地方,並不在於和鄰居、朋友聚在一起說說笑笑,而在於切實感受自己做了對社會有益的事,幫助了他人。她曾在上課交流的過程中,結識一位表現積極的大姐。“當時,大姐內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溢於言表,說自己這輩子‘十指不沾陽春水’,沒想到還能學會制作工藝品!她要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家裡最醒目的地方,讓親朋好友都看到她的手藝。我想,這次課對她來說一定是一次特別的人生體驗。而她的快樂和滿足,對我來說也是辛苦付出後的最好回報。”
社區服務好 居民收獲多
家住河西區的李老師近兩年專注於社區活動教學指導工作。她注意到,隨著社區活動數量的增加和內容的豐富,居民的參與熱情也有顯著提昇。對於社區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她覺得不能只看硬件條件,而應該注重社區的組織和服務能力,這直接關系著居民的參與熱情和收獲。她坦言:“如果社區活動的組織和服務工作做得又細致又周到,居民的參與熱情、現場表現和精神風貌就會更好;反之,居民則會表現得缺乏興趣、不太積極。”
通過社區活動,李老師受益良多,並表示自己也要努力提高服務水平,特別要注重細節服務。她回憶說:“有一個社區,我去過很多次,一天課後,社區工作人員細心地送老人們離開。事後,我聽說這些老人中有不少‘失獨老人’。那時,我就想,我以後也要充分了解居民的具體情況,更加重視細節服務,讓大家在活動中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快樂。”
參與社區活動目標為何
本次調查顯示,受訪者參與社區活動的最主要目標是豐富業餘生活(77.88%),其次則是結交朋友(54.84%),四成多受訪者希望通過參與社區活動發展興趣、增長知識、鍛煉身體、放松心情等,關注免費禮品(26.73%)的受訪者佔比低於樂於幫助他人、參與公益事業(32.72%)的受訪者。
那麼,受訪者對哪些社區活動更感興趣?六成多受訪者希望參與露天電影、科普講座和公益志願服務活動,五成多受訪者對義診、科技體驗、文化講堂、文藝展演、心理健康服務活動感興趣,讀書會、手工課、安全教育、親子課堂、二手市集等活動也受到四成多受訪者的歡迎。
個案采訪——
邀請居民參與社區共治
和平區世昌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郭艾莉介紹說,自2023年以來,社區大力增加和豐富各項休閑文化類活動,希望居民積極響應活動號召,熱心參與社區治理。
郭艾莉表示,在世昌裡居住的學齡兒童和老年人較多,為了更好地服務“一老一小”,社區為老年人提供體檢、義診服務,地點就設置在老年人經常出來活動、休閑的社區小花園;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們,社區在寒暑假會設計寓教於樂的系列主題活動,特別針對小學生的喜好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對於社區裡的中學生,則通過開展志願者服務項目,讓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孩子們可以參與社會實踐,家長也有機會成為社區活動的骨乾力量……郭艾莉說,在舉辦和組織社區活動的過程中,她自己和工作團隊也在不斷學習和思考。“我們努力通過活動吸引居民,通過服務讓居民了解社區動態、理解社區工作。明年,我們打算增加一些網絡視頻類的宣傳,還計劃組織居民編織手工作品,進行義賣展示。一方面是為了吸引更多居民走進社區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計劃儲備社區公共基金,把一些‘碎修碎補’的工作主動承擔起來,讓居民在社區更有歸屬感、榮譽感。這樣,今後無論大事小事還是急事難事,社區和居民之間都能形成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帶動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共治,提昇基層治理水平。”
志願服務提昇社區“溫度”
河西區漢江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曹毅介紹說,社區在2009年創立“他鄉媽媽”志願服務隊,為微山路中學新疆班的同學們送去關懷和溫暖。截至發稿前,今年,“他鄉媽媽”志願服務隊組織活動已達74場,包括其他主題和類型的活動在內,漢江裡社區平均每月都會推出6至8場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也讓社會公益事業落地生根。
曹毅表示,漢江裡社區依托轄區周邊資源,搭建志願服務平臺,既能充分發揮社區“紅色基因”的示范引領效應,也能鍛煉社區志願者的工作能力,提昇老年居民的價值感。在舉辦社區活動的過程中,曹毅和同事們及時了解居民的反饋和建議,不斷調整活動策劃、完善服務細節、優化居民體驗。曹毅說,社區志願服務隊今年走訪了河西區14個街道的居家養老中心,進行義務授課和理念推廣,既傳遞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也展現了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風采。此外,社區志願服務隊通過成立黨支部、創設公益品牌、創作隊歌、開設短視頻和直播賬號等方式提昇團隊凝聚力,通過手作公益義賣,幫扶困難學生和家庭。明年,社區計劃探索更加豐富靈活的志願服務形式,為居民提供更多切實有效的幫助,讓社區更有“溫度”。
社區活動帶來哪些益處
設置滿分為5時,參與過社區活動的受訪者對活動體驗評分均值為3.45,即社區活動帶給大部分受訪者較好的體驗感,但也有不少受訪者認為其體驗感還存在較大上昇空間。
超半數受訪者相信,舉辦社區活動能提昇居民勞動能力和技藝水平;約半數受訪者表示,社區活動能幫助居民發展興趣愛好,活躍社區文化氛圍,加強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聯系,幫助居民樹立主人翁意識;約四成受訪者表示,社區活動能提昇居民幸福感、促進鄰裡友善、幫助居民拓展社交關系。
社區活動如何優化提昇
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鑫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鄉二元結構逐漸破除,社區活動不僅成為提昇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也在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鑫濤建議,社區活動的優化提昇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首先,創新的活動設計是提昇社區活動吸引力和參與度的核心。社區可定期通過問卷調查和線上數據分析,深入了解各年齡群體居民的興趣偏好和實際需求。基於調研結果,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制定分類分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策劃。其次,提高公共空間的利用效率是優化社區活動的基礎。通過將社區空閑的場地轉變為文化活動中心或學習自習空間,實現“公共+文化”空間的轉型,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和資源。此外,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社會公益力量參與社區活動的實施,提昇活動的專業性和社會效益。政府有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整合,可以促進社區與高校、企業、社會公益組織的多方合作,搭建全市性的社區活動資源共享平臺,將場地、人員、資金等資源實現統籌調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後,建立有效的長效反饋機制是確保社區活動不斷優化的關鍵。通過定期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並輔之以多樣化的激勵機制。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提高社區活動的居民參與度和幸福感,還能夠進一步推動提昇社會治理效能。
(記者 張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