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近日,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天津市綠地系統規劃(2021-2035年)》並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包括了規劃目標與策略、市域綠地系統規劃、津濱雙城綠地布局規劃、外圍城鎮綠地規劃指引、物種規劃、古樹名木保護規劃、防災避險綠地規劃、規劃實施措施等多項內容。
■ 意見征集時間:2024年11月20日至12月19日
■ 意見提交方式
1、可通過本網頁“發表意見”表單提交
2、可通過電話傳真反饋意見:022-28365072
3、可將書面意見郵寄至天津市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地址:天津市河西區圍堤道107號;收件人:高用宇 郵政編碼:300201
《規劃》中明確↓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規劃目標年為2027年,遠期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
規劃對象與范圍
1.規劃對象
本規劃中綠地指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內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和附屬綠地。
2.規劃范圍
全市陸域范圍。
市域:重點對各類城市綠地、公園體系、綠道系統提出規劃布局要求。
津濱雙城:津城包括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除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外的行政轄區范圍;濱城為濱海新區除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外的行政轄區范圍。重點構建城綠協調的綠地系統布局,開展綠地分類規劃,建立分級分類、均衡布局的公園體系。
規劃目標
銜接市域山、海、田、園自然要素,形成多元共享的城市綠地空間布局,構建城綠共融的綠地系統,增強城市碳匯能力;建立結構合理、服務均衡、功能豐富的公園體系,滿足人民群眾休閑游憩需求;塑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特色綠化景觀,不斷提昇城市環境景觀品質。到2035年,建成“綠量充沛、普惠共享、美麗宜居”的北方園林城市。
規劃指標
1.近期規劃指標(2027年)
10萬人擁有綜合公園個數不小於0.6個;
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小於10平方米/人;
城鎮綠地率不小於37%;
城鎮綠化覆蓋率不小於39%;
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鍾覆蓋率不小於85%;
古樹名木及後備資源保護率保持100%。
2.遠期規劃指標(2035年)
10萬人擁有綜合公園個數不小於1.0個;
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小於11平方米/人;
城鎮綠地率不小於38.5%;
城鎮綠化覆蓋率不小於39.5%;
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鍾覆蓋率不小於90%;
古樹名木及後備資源保護率保持100%。
公園體系規劃
以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為重點,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類型休閑游憩需求,規劃構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街頭綠地”的公園體系。
■ 綜合公園規劃建設指引
推進現狀綜合公園提檔昇級,結合城區拓展高標准建設城市綜合公園,到2035年,全市規劃綜合公園不少於175個,10萬人擁有綜合公園個數達到1.0個以上。
■ 專類公園規劃建設指引
構建專類公園體系,強化專類公園特色營造,打造活力公園場景,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休閑游憩需求。到2035年,全市規劃專類公園不少於86個。
1.文化特色類專類公園規劃指引
傳承天津市歷史文化特色,保護修繕曹家花園、中山公園等現狀歷史名園和紀念性公園。
與歷史文化保護相結合,以運河文化、民俗文化、工業文化等為重點,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方特色鮮明的歷史名園、紀念公園、文化公園等專類公園,營造豐富的特色化公園空間,展示城市地方文化魅力。
2.專項功能類專類公園規劃指引
保留現狀動物園。規劃依托沿外環線建設劉園公園、李七莊公園、柳林公園、程林公園等11個大型綜合公園,以劉園公園為主園區,其餘10個分園體現不同植物主題,通過外環綠道串聯形成“植物園鏈”。
兒童公園和體育健身公園原則上市內六區各區至少1處,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津城、濱城的主城片區每個片區至少1處,外圍五區城區和特色功能組團至少1處。
■ 社區公園規劃建設指引
依據周邊服務人口數量,按照服務半徑要求布局社區公園,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園服務,提昇社區公園服務覆蓋能力,保障社區公園的高效與均衡。
1.規劃布局指引
結合15分鍾圈、10分鍾生活圈配套建設社區公園,原則上每個社區公園佔地面積不小於1公頃。1-5公頃的社區公園服務半徑按照500米控制,5-10公頃的社區公園服務半徑按照800-1000米控制,綜合公園可按照500米服務半徑計入社區公園服務范圍,基本實現社區公園對城區居住用地全覆蓋。
2.功能配套指引
不同佔地規模社區公園應滿足相應的功能配置要求。佔地5-10公頃的社區公園應設置兒童游戲、休閑游憩、運動康體和公共服務等設施;佔地2-5公頃的社區公園應設置兒童游戲和休閑游憩設施;佔地1-2公頃的應設置休閑游憩設施。
3.綠化建設指引
社區公園植物配置應符合功能優先、景觀多樣、造價適中、易於維護的原則。盡可能滿足游園居民遮蔭避雨的活動需求,多選用冠大蔭濃的喬木提高公園的綠化覆蓋率。不應選用可能危及居民安全的有毒、有刺及會引起人體明顯過敏反應的植物。有條件的公園還可配置疏林草地,豐富公園空間景觀。
■ 游園(口袋公園)規劃建設指引
游園(口袋公園)布局應便於居民到達,強化特色化設計,提高游園(口袋公園)的數量和品質。
1.規劃布局指引
結合5分鍾社區生活圈設置,每個5分鍾社區生活圈至少設置1處游園(口袋公園),按照300米服務半徑要求布局建設,社區公園可按照300米服務半徑計入游園(口袋公園)服務范圍,實現居住用地步行300米可到達1處游園(口袋公園),提昇公園綠地的服務覆蓋面積,補足公園綠地覆蓋盲區。
游園(口袋公園)布局應選址在方便附近居民使用,具有較好交通可達性,方便步行出入的位置。
規劃新建單個游園(口袋公園)佔地面積應大於400平方米。
充分利用居住用地周邊道路兩側綠地,通過增加游憩設施,建設道路型游園(口袋公園),道路型游園(口袋公園)寬度宜大於12米,綠化佔地比例應不小於65%。
2.規劃設計指引
游園(口袋公園)應滿足不同群體需求,設置無障礙設施以及休閑座椅、垃圾桶、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方便居民使用。
游園(口袋公園)應有機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做到“一公園一設計”、“一公園一特色”,建成類型多樣、景觀環境優美、文化內涵豐富的游園(口袋公園)。
游園(口袋公園)建設應積極應用海綿城市、太陽能等新理念、新材料、新技術,倡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街頭綠地規劃建設指引
1.規劃布局指引
現狀建成區按照“見縫插綠”思路,重點加大對各類空間的挖掘,利用閑置地、濱水空間、街旁空地、邊角地、地鐵站旁空地、高架橋下、沿路公共設施附屬綠地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通過開展綠化景觀改造,完善游步道、休息座椅、活動場地等基本設施,建成街頭綠地。
規劃新拓展區域鼓勵在道路兩側和道路交叉口節點位置控制出相應空間,鼓勵與文化、教育、醫療等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交通站點等結合設置。
2.規劃設計指引
重視街頭綠地的景觀塑造,與周邊建築風格相協調,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融入文化元素,賦予明確的主題,可與城市雕塑、宣傳櫥窗等相結合;植物配置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的植物,並兼顧植物的形體、季相、色彩等因素,合理利用植物栽植營造優美的綠化景觀,裝點城市街景。(津雲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