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穩就業促就業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李娜 2024-12-02 07:43:00

  職業技能培訓是提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破解技能水平不適應崗位需求矛盾、促進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的根本之策。我國人口多,就業規模超大的壓力長期存在,尤其是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等的影響,勞動者技能水平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因此,應對科技進步、產業調整、需求變化,必須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動態開發人力資源,提昇勞動者技術技能,增強就業能力職業轉換能力。

  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成效及問題

  我國的職業技能培訓歷經“以技術工人培養為主,到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技能培訓機制,再到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發展階段。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隨後出臺《國務院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發布《“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修訂《職業教育法》等,從法規政策層面明確職業技能培訓法定地位、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同時,從實踐行動層面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持續實施職業技能提昇行動、“技能中國行動”、高技能人纔振興計劃等,推動形成了以公共實訓機構、行業企業、職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等為主要載體,以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途徑,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昇培訓、創業創新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國技術技能人纔隊伍規模逐步壯大、結構日益優化、素質持續提昇。但總體來看,我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的實施成效與現實需求存在差距,培訓的參與度、實效性不高,技能人纔供需不匹配,勞動者技能水平不適應,“有活沒人乾”招工難與“有人沒活乾”就業難並存,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為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應強化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健全覆蓋全體勞動者、貫穿職業生涯全過程、適應人纔成長與就業創業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第一,理順工作機制。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面廣線長,是個復雜和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參與,必須建立強有力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機制。國務院統籌協調全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統籌、規劃、協調等宏觀管理,教育部、工業與信息化部、國資委等部門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總工會等人民團體以及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形成合力協同推動,讓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真正落實。

  第二,提昇供給能力。整合優化政府、企業、社會等各類培訓資源,鼓勵引導職業院校、企業培訓中心、普通高校以及社會組織參與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有效供給。還需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把握好政府補貼培訓與社會市場培訓的定位和發揮好各自的作用,政府補貼性培訓是保基本,應發揮托底和示范功效;市場化培訓是主體和常態,政府與市場相互配合、相互補充。

  第三,把握培訓重點。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低保”戶、城市困難家庭、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技能培訓、農民工職業技能提昇培訓、退役軍人技能儲備培訓和技能脫貧培訓、職業指導培訓等,增強這些群體適應崗位需求的就業能力。將企業職工培訓作為職業技能培訓的重點,健全企業職工培訓制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企業依法落實崗前培訓、廣泛開展業務練兵技術比武等崗位培訓,提昇職工整體技能水平。深化校企合作,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增加高素質高水平技能人纔的供給。加強創業創新培訓,扶持更多人創新創業。加強職業素質和工匠精神培育,將職業道德、安全意識等綜合素養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職業培訓全過程,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培育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纔。

  第四,提昇培訓質量。緊跟新技術、新職業發展變化,加強教學資源和職業標准建設,加快開發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和技能培訓教材,提高培訓教材編寫質量,打造更多高質量技能培訓資源。加強基礎平臺建設,增加投入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以及技能大師工作室,建成覆蓋全國的技能實訓、技術傳承基地。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公共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更新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推動人工智能、移動智能終端等在技能培訓中的應用,提高培訓的便捷性、覆蓋面。健全職業技能培訓師資定期赴企業實踐的制度,建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轉換制度。建立以培訓實際成效為核心的職業技能培訓質量評價機制。

  第五,強化激勵保障。改進技能人纔評價,健全以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技能人纔評價體系,完善技術技能人纔培養、評價、使用、待遇相統一的機制。增加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在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專項職業能力評定考核中的分量。指導企業建立基於崗位職責、業績貢獻的勞動報酬機制,強化技能和業績導向,實行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經費保障力度,多元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發揮好財政經費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政府可采取激勵措施提高企業開展培訓和職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第六,優化社會環境。加強宣傳、創新方式,廣泛宣傳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制度等,讓社會公眾更多了解、理解、認同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參與和接受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廣泛開展技能競賽和技能展示交流活動,深入宣傳優秀技術技能人纔,提高技術技能人纔的自豪感、榮譽感,營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術技能人纔的社會氛圍,引導更多青年人選擇走技能成纔之路,以技能報國。

  【作者鄔躍 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