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數字化打造國資國企競爭新優勢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李娜 2024-12-30 07:41:0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昇核心競爭力。”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既體現了國資國企改革對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價值,也體現了黨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堅強決心和強烈擔當。

  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加速演進,各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交織的形勢依然嚴峻,需要國資國企提供更加強勁的支橕。從內部現實看,國有企業適應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昇。面對新環境新形勢新挑戰,全面推進數字化既是促進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其核心功能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一、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國資國企功能實現新價值

  增強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理念,在數據驅動、集成創新等方面加快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度,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深化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融合,著力打造行業數字化轉型樣板。提昇國資國企在金融、物流、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數字化水平,推進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深度應用,不斷夯實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的功能與責任。在數字化基礎上,深化智能算法利用,有效提昇國資國企對數據的價值挖掘能力,一方面,為不同類型國有企業進一步明晰功能定位提供智能決策依據,不斷增強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頂梁柱”“壓艙石”的作用;另一方面,助力提高國有資本對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的把控能力,推動其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持續提昇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強化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促進國有企業發展積聚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瓶頸,瞄准全球數字技術前沿發展趨勢,立足自身功能定位與責任,切實發揮國有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作用和原創技術“策源地”功能,牢牢掌握數字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的發展自主權,持續提昇國有企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引領作用,充分重視6G、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通信等未來數字技術的研發及應用,釋放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增強國有經濟的創新發展能力。

  三、加快未來產業布局,促進國資國企業務拓展新賽道

  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加緊制定和超前規劃未來產業發展戰略,並對數字領域的未來產業進行了前瞻布局和重點部署。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前沿科技布局和未來產業競爭,國資國企應主動承擔引領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重任,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力度,擴大量子計算原型機、類腦計算芯片等基礎前沿領域布局,拓展數據基礎設施、數據要素市場等領域的業務范疇,在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中育新機、開新局。央企及大型地方國企應主動擔當產業鏈鏈長角色,緊密鏈接上下游企業,帶動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合力推進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進程,共同開拓重點優勢產業領域數字化發展新賽道。

  四、完善數字化管理機制,促進國資國企治理釋放新效能

  引入數字化管理機制和監管手段,是解決當前國有資產監管工作中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問題的有效路徑。主動順應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趨勢,在國資國企領域積極引入數字化管理手段,用好信息化、智能化工具,提高國有企業在人事、財務、管理、市場采購等方面的信息透明度,優化國資國企監管流程,及時發現解決企業改革發展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增強監管的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助力國資國企改革效能實現新躍昇。

  (作者呂靜韋 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數字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