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春節裡,天津姐姐的『頭頂一抹紅』,有位『掰掰』功不可沒!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鮑燕 編輯:張逸群 2025-01-25 13:17:00

內容提要:春節時,在天津有個專屬於天津姐姐們的年俗——頭戴紅絨花。紅色的真絲絨線,經過制作,變成精美的聚寶盆、鳳凰、花卉等絨花,絨花諧音『榮華』,大年初一,姐姐們把紅絨花戴在頭上,看著喜慶,討個好兆頭。
 

   春節時,在天津有個專屬於天津姐姐們的年俗——頭戴紅絨花。紅色的真絲絨線,經過制作,變成精美的聚寶盆、鳳凰、花卉等絨花,絨花諧音“榮華”,大年初一,姐姐們把紅絨花戴在頭上,看著喜慶,討個好兆頭。

  其實,這只紅絨花的背後,有著“天津掰掰”尚永森的功勞,因為他和父親合力染制出的“天津大正紅色”真絲繡絨,正是絕大多數天津手藝人制作紅絨花的原材料。從20多歲接手真絲繡絨制作,到後來的制作紅絨花、受邀開設絨花課堂,65歲的尚永森說,他的所有努力,都是想讓這朵絨花更長久地開下去。

  幫父親解悶學起了染色

  走進尚永森的家,不大的客廳被他布置成了工作室,工作臺上擺放著顏色各異,大小不等的很多只絨花小蛇,其中最大的兩只小蛇有成人拇指粗細,二三十厘米高,嘴巴吐著信子,尾巴在挺直的軀乾下盤著圈。

  這幾年,尚永森每年都會設計一款生肖絨花。為了今年的絨花小蛇,他從去年夏天就在琢磨該如何設計。1月中旬,在嘗試了很多次後,他終於做出了一款滿意的作品。

  絨花,以蠶絲為“肉”、銅絲為“骨”,又被稱作喜花。尚永森和絨花的淵源,還要從為真絲繡絨“染色”說起。尚永森的父輩是河北省人,爺爺起初在農村織布、染布,“當時除了白色的布料,用得比較多的是灰、藍、黑三種顏色,我父親學染線時,就自己琢磨著染出了很多艷麗的顏色,一下就出名了。”尚永森說,後來他的父親來到天津,“公私合營之後,我父親進入了天津線毯廠,做漂染技術指導。”

  1979年,19歲的尚永森接班母親,進入了天津市毛巾四廠。父親退休後,整天在家悶悶不樂,看著突然閑下來不適應的父親,他提議讓父親教他染真絲繡絨。

  真絲繡絨染色,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選擇生的蠶絲後,要拆扣兒、並把兒、稱重,然後進行浸泡、練絨,讓生絲變成熟絲,之後經過漂洗、入染、脫水、晾乾,最後整理成一把把的真絲繡絨線。

  聽兒子想學漂染,老頭兒一下來了精神,第二天一早,就拉著尚永森去買木料、工具和生蠶絲原料。就這樣,爺倆在自家房子裡,鼓搗起真絲繡絨漂染設備,因為空間有限,他們一次只能染一斤生絲。

  “天津大正紅色”是兩代人的努力

  尚永森毛巾廠的工作是“四班三運轉”制,他要上2個早班、2個中班、2個夜班之後,纔能休息2天。趕到2個夜班時,算上休息日,他能連著乾4天。

  尚永森起初只是為了哄父親開心,沒想到乾了半年,憑借著真絲繡絨的口碑,他們的訂單越來越多,最後他只能申請停薪留職,回家專心染制真絲繡絨。後來,考慮父親年紀大了,他又從家裡搬出來,租房開廠。

  “之所以我們的真絲繡絨受歡迎,是我們的顏色好。”尚永森說,天津人喜慶日子戴紅絨花,那個紅並不是普通的紅色,而是經過他父親調配後的紅色,爺倆給這個紅色起名叫“天津大正紅色”。

  “顏色淺一點不夠濃郁明艷,深一點會顯暗淡老氣,都不行。只有‘天津大正紅色’,顏色飽滿更顯喜慶。”之後,染色技藝傳到尚永森的手中,他又研究著增加了“天津大正紅色”的牢固度,使之更加不易褪色。

  武清區曹子裡鎮是全國有名的“絹花之鄉”,十裡八村藏著不少“絨花”制作高手,為了推廣自家生產的真絲繡絨,尚永森每周都會扛著貨從市區去武清區,逐一去手藝人家裡送真絲繡絨,碰到經濟有困難的手藝人,他還會把貨先賒給對方。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天津過年帶花、結婚帶花已經成了傳統,光是做絨花的手藝人都有幾百人,我們是全天津唯一的真絲繡絨線廠,他們絕大多數是從我們這裡采購繡絨。”直到現在,曹子裡鎮的手藝人不管老少都管他叫“小尚”,都知道“小尚絨”品質好,顏色正。

  尚永森說,真絲繡絨制作技藝和絨花制作技藝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真絲繡絨出名,我在我的真絲繡絨漂染工廠裡,也會做一些喜字絨花和春節絨花,絨花戴的人多了,對這兩項技藝的發展和保護都有益。”

  為這朵“絨花”開得更久

  最近幾年,尚永森發現雖然春節頭戴絨花的年輕人少了,但喜歡DIY“絨花”愛好者越來越多。可制作絨花的過程,要經過分綹、栓拍子、劈拍子、剪拍子、搓條、剪絨、打尖、熨燙、組裝等十幾道工序,就光栓拍子做絨條的過程,就會難住不少初學者。

  2020年開始,尚永森用了2年研發出了絨條機器,真絲繡絨和銅線一起進入機器後,一段段通用粗細的絨條就被自動生產出來,不僅省去了制作拍子的費時費力,還讓剛接觸的愛好者也能輕松上手制作絨花。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絨花的美,2023年底,年過花甲的尚永森在短視頻平臺上開啟了直播。正式直播的第一天,直播間裡雖然只有四五個人,但他緊張地還是不知道該說什麼,一直低頭做花兒,即便有幾次抬頭,也不敢正眼看手機屏幕。

  “我一個朋友也在看我直播,我一下播,他就給我打來電話,問我咋一句話不說呢,實在是不敢說話,跟上講臺了似的,手都有點抖,太緊張了……”尚永森笑得身子靠向了椅背。

  經歷了兩三次直播後,尚永森終於大膽開口,給大家講真絲繡絨加工和絨花的制作,現在他的直播間,最多時有100多人觀看,有一場直播,他賣出去了1000根絨條,單價2毛5一根的絨條,其實總價也沒有多少錢,但有人買他就高興,因為有人買就會有人做,有人做就有人喜歡。

  這兩年,尚永森還被社區、街道、學校、幼兒園邀請,去開設絨花制作課堂。每周都能看到一張張認真學習絨花制作的面龐,他心裡美滋滋的,“看到大家都愛做、能做、會做,我發自心底地高興。絨花是我們的傳統,這些技藝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朵花纔能開得長長久久。”(津雲新聞記者 鮑燕)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