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想要下好京津冀協同發展“一盤棋”,需要在關鍵處落子。6年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牽引,奮楫篤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從2019年至2024年,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數量從1443家增長至5800多家,全口徑稅收由2.3億元增至超17億元,經濟支橕底盤持續壯大,濃墨重彩地書寫下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華章。
亮眼數據彰顯發展“底氣”
近年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沃土。目前,科技園內的北京來津企業數量佔比超20%,“四上”規模企業達190家,約佔天津經開區工業與服務業“四上”企業數量的13%。創新主體活力持續增強,科技園擁有的國家高企數量達250家,總數在天津經開區佔比由2019年的1.89%增至20.56%;“國科小”356家,佔比由2019年的3.58%增至25.52%;雛鷹企業達202家,佔比由2019年的5.3%增至29.23%。
同時,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人纔引育工作也成效顯著。2024年,科技園實際辦公人數超6700人,較2019年實現倍增,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超65%,研發人員佔從業人員比重超50%。獲得市、區兩級科技創新人纔、創新創業領軍人纔等稱號的共計19人,人纔在園區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顯現。
“強強聯手”激發協同發展潛能
最近,由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打造的全國最大“超大規模金屬點陣結構多弧並行3D打印技術與裝備”剛剛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完成驗收。作為“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模式的生動注腳,這個項目自成立之初就備受矚目。
在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主任劉長猛看來,立足天津濱海新區,鏈接京冀資源,對促進項目成長而言有著“天時、地利、人和”。劉長猛表示,天津擁有強大的海洋裝備制造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北京則在研發設計、智能化等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北的鋼產量和混凝土產量都十分可觀,多重優勢的疊加將有助於團隊在天津開闢海洋基建新賽道。
在創新協同方面,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持續釋放創新引領動能,積極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在科技園內,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即將建成;天津科技大學建成食品營養與安全、生物技術等領域4個國家級科研機構和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科大科技園連續2年獲得天津市大學科技園績效評估第一名;遼石化濱海產研院技術成果轉化示范基地與濱海新區22家企業建立合作機制,達成了14項產學研合作項目,園區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進一步提昇。
據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濱海石化產業研究院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張慶民介紹,研究院自2022年10月建成投用至今,簽訂了科技合同10項,合同額5600萬元,其中2024年技術合同額3496萬元,是2023年的19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院與中海油服化學藥劑供應商—維歐(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合同額達2800萬元,有效為企業提高了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機制協同方面,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先後與北京中關村、懷柔科學城、天津天開園開展聯動,並充分發揮中發展集團的紐帶聯系作用。與中發展聯合打造出“一園區一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模式,相關成功經驗得以推廣。同時,持續推進三地間利益協同,與北京中發展集團建立“利益共享+項目導入”機制,合資組建天津中關村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全面深化合作。進一步推進三地間品牌協作,加強雙方在“京津冀數字經濟發展論壇”“世界智能大會—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發展論壇”等活動上的品牌合作,持續提昇園區知名度和影響力。
新質生產力發展“步伐穩健”
為了進一步提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促進高質量發展,多年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依托天津經開區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圍繞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主導產業,不斷鞏固優勢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增強發展新動能。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辦公室主任王長坤表示,科技園在智能科技領域搶抓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風口機遇,形成了以致導、華放科技等企業為代表的飛行控制、巡檢等細分賽道;以浪潮、提爾、思騰合力為代表的智算基礎設施服務生態。而生命大健康產業則堅持數實融合,聚集了高濟、神州醫療、雲南白藥等知名企業布局,逐步形成華北地區數字醫療產業聚集高地。“雙碳”產業堅持場景引領,在新能源、環保設備、新材料領域形成以國網電動、漢德森科技、和能人居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成長型科技企業。如今,濱海—中關村主導產業“含新量”“含智量”“含綠量”的加快提昇,有效增進了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
“類中關村”創新生態持續完善
六年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導入優質科創資源的同時,也在積極開展本地化培育工作,持續優化和完善“類中關村”創新生態。
科技園積極夯實高質量發展政策底座,完成了首批共計12條北京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政策的復制工作;持續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導入科創基金,完善企業成長載體支橕,構建科創集成服務體系。目前,科技園已匯集了各類科技金融基金約20支、基金規模約60億元;全市首個新型產業用地項目—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一期項目竣工在即;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服務中心”正式啟動。
據介紹,2025年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緊緊圍繞建設成為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的引領區、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示范區和新質生產力先導區目標快馬加鞭,進一步打造京津冀協同項目的“聚集圈”、完善京津冀產業協同的“生態圈”、拓寬京津冀協同發展“朋友圈”,並持之以恆地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優化園區營商環境,奮力譜寫下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