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檢測到您可能正在接觸詐騙信息,請提高警惕,不要隨意提供個人信息或資金。”1月28日是除夕,記者走進天津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時,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的民警正與一位市民通電話,勸說這位市民不要向騙子發“紅包”,請守護好“錢袋子”。
春節假期,城鄉處處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氛,而每年這個時候是詐騙分子活動“頻繁期”,群眾防范意識容易松懈。於是,各種詐騙也循著“年味兒”就來了。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在快遞包裹裡投放標注有熱門購物平臺署名和標注的年貨禮品卡,以春節為“回饋”新老客戶為由,誘導受害人掃碼進群或添加假冒“客服人員”領取“獎品”,進而實施詐騙錢財。
今天,市民楊女士收到了一快遞包裹,快遞包裹裡有張紙卡片,紙卡片上印有一段文字:“為答謝新老客戶一如既往支持,贈送您價值50元的自選超市購物卡,還有進口車厘子等禮品可兌換領取,請掃描二維碼與客服聯系。”楊女士掃碼後,被假冒“客服人員”拉入了一個“投資群”。“客服人員”稱,楊女士只需下載相關APP完成3項小任務後即可領取獎品。此時,“投資群”內“好友”也紛紛發出了領取禮品的截圖。受到“客服人員”誘導,楊女士下載某APP開始做刷單任務,完成2筆任務後,“客服人員”打來電話稱楊女士為“優質客戶”,只要再完成一筆10000元的高額刷單任務,便會為她申請價值300元的購物卡。當楊女士付款時,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及時來電預警並揭穿了詐騙分子的騙局,同時開展資金止付,及時挽回了楊女士的經濟損失。
春節期間,大家繞不開發“紅包”,收的多了,難免警惕性降低。不法分子正是看准了這一點,多以大額“紅包”為誘餌,誘騙被害人點擊兌換,或冒充好友發“紅包”,讓被害人點擊不明鏈接。今天,我市的劉先生收到多年未聯系“老同學”的信息後,二人添加了微信好友,對方立即發來一個大額“紅包”,但需要先跳轉某網站填寫詳細個人信息後纔能領取。出於對“老同學”的信任,劉先生不僅大方地給對方發送了紅包,還在網站上填寫了手機號、銀行卡號和驗證碼等個人信息,沒想到對方是詐騙分子假扮的,直到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打來預警電話時,劉先生纔意識到自己遭遇了電信網絡詐騙。
市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心民警提示廣大人民群眾:春節期間,請提高警惕,增強防范意識,尤其是虛假平臺會員扣費、機票退改簽、虛假紅包、虛假投資理財等屬高發詐騙手段,請看護好“錢袋子”。春節假期,市區兩級反詐中心依然堅持24小時築牢反詐屏障,高效預警,精准防范,時刻守護群眾的“錢袋子”。
(記者 呂獻峰 通訊員 趙中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