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木棉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隨著辭舊迎新的鍾聲敲響,我們迎來了乙巳蛇年!我們向廣大讀者朋友致以最真摯的新春問候!
每逢過年,壓歲錢的話題都會被提起,今年也不例外。我們不妨“八卦”一下,作為家中長輩的您,發出去多少壓歲錢?作為家裡的“小字輩”的你,又收了多少壓歲錢?
壓歲習俗古往有之,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最早的壓歲錢並非用於日常交易,而是鑄造成錢幣形狀,專供人們佩戴玩賞,作為鎮惡驅邪的吉祥物。正面通常會雕刻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背面則刻有各種圖案,如龍鳳呈祥、龜蛇長壽等。
發壓歲錢,大家圖的,無非就是那股喜慶的年味兒。清人吳曼雲在《壓歲錢》一詩中就說:“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小兒得到壓歲錢後的喜悅與奔忙,長輩發壓歲錢享受天倫之樂的心情,躍然紙上。壓歲錢的本意就在於“壓歲”,而不是錢。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也從最初5元、10元,到現在動輒上千元。雖然壓歲錢越來越厚,但鎮邪壓祟、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卻越來越淡了。
當家長之間因為面子、虛榮、攀比等因素而導致壓歲錢在數額上水漲船高的時候;當因為給各種親戚的“熊孩子”們壓歲錢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讓一些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怕”過年回家的時候;當一些孩子拿到大筆壓歲錢肆意揮霍浪費的時候;當我們愈發重視接續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如何讓壓歲錢回歸它的“初心”和本意呢?
就在春節前夕,廣西百色發出的一則針對壓歲錢的倡議,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窩:在春節期間,倡議少發壓歲錢、提倡發不超過20元的小額壓歲錢,提倡晚輩向長輩送上有意義的“祝福禮”,讓壓歲錢回歸年俗祝福本真。實際上,這樣的倡議並非意在完全取消壓歲錢或強制規定金額,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倡導更加理性、健康地保護和傳承壓歲錢的文化內涵,喚起社會對壓歲錢祝福本意的重新認識。
春節假期,聯絡感情的方式不止一種,不能讓攀比、計較給家長和老人平添負擔,也不該讓孩子卷入大人的“人情債”,甚至學會盲目攀比和“炫富”。年味兒濃不濃、關系親不親,不在於有沒有紅包往來,更不在於壓歲錢的“厚度”。
在推進移風易俗的過程中,我們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守住壓歲錢傳承文化、傳遞祝福的本義,不讓年味變“錢味”,不要攀比添負擔,讓我們的新春佳節更加溫馨、和諧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