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裡的津味兒非遺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李娜 2025-01-29 07:38:00

  今天是乙巳年春節,天津這座城市保留了很多頗具特色的春節傳統民俗,涉及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下面,就讓我們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學者一起聊聊——春節裡的津味兒非遺。

  ■ 蔡氏貢撣第五代傳承人蔡紅英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辭舊歲撣塵迎新歲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春節前的大掃除,象征著辭舊迎新,在這個習俗中,使用後的撣子被新撣子更換,寓意著新年的開始。

  撣子,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可追溯至四千年前。自那時起,古人便開始將其作為日常清潔工具使用,這一習俗代代相傳,成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提到將撣子的制作提昇至藝術層面,甚至成為皇家御用的珍品,則非久負盛譽的津門蔡氏貢撣莫屬了。

  蔡氏家族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理念,在眾多制撣工匠中脫穎而出,不僅保留了傳統技藝的精髓,還不斷創新,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生命力與故事感。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人們能夠從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美好與傳承。

  蔡氏貢撣取雞毛的方法有著“雞毛打三把毛”的絕活,取下來的毛是“活的”,有光澤、有靈氣,輕輕一抖,毛很活脫,還像長在雞身上一樣。純手工制作的撣子工序十分繁瑣,要精選上百乃至上千只相同顏色公雞的上等翎毛,經過分揀、穿線、洗水、風乾、紮捆、消毒、綁紮等十八道工序,這樣做出的貢撣纔能無異味、更美麗、經久耐用。

  蔡氏貢撣的第五代傳承人蔡紅英說:“最初,撣子常被置於家門口,它的主要作用不僅是日常除塵,還是作為一種鎮宅闢邪的象征。隨著時間的推移,撣子又被放在家中顯眼的位置,如中堂之上,既方便使用又能發揮它的裝飾作用。”

  “每年過年期間是我們銷售的高峰期,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會來到古文化街,許多人專程來購買我們的撣子。”蔡紅英說,特別是在年末歲尾之際,贈送蔡氏貢撣也成了一種特殊的社交禮儀。“相較於食物禮品而言,這樣一件富有文化底蘊且實用性強的工藝品能夠長時間保存下來,並成為家中一道亮麗風景線。無論是擺放在客廳還是書房,都能瞬間提昇整個空間的藝術氛圍。”

  黑色象征著鎮宅驅邪,黃色則寓意著招財進寶,每一種顏色的撣子背後都蘊含著美好的祝福。“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在重要場合贈送禮物時傾向於挑選穩重大方的顏色組合。比如,新年裡送黑色以表莊重;而慶祝佳節則偏好明快活潑的黃色;鮮艷奪目的紅色雞毛撣子更容易贏得人們喜愛,尤其是新娘出嫁時作為陪嫁品更是寓意生活幸福美滿。”

  如今,盡管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蔡氏貢撣依然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它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生活用品,更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而且傳遞著美好祝福。

  ■ 鄭氏傳統發酵面食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鄭家齊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把祝福從舌尖送到心田

  面食文化是北方春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鄭氏傳統發酵面食制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鄭家齊自幼便在家族濃厚氛圍的影響下,開啟了他與面食的不解之緣。8歲時,鄭家齊就踏上了學習鄭氏傳統發酵面食制作技藝的征程,12歲時已熟練掌握。對於春節年俗中的面食講究,鄭家齊也是了然於胸、娓娓道來。

  鄭家齊介紹,在中國傳統民俗中,每年一到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就要開始“把面發”,人們提前將面食蒸熟後囤起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不再新做面食,而是吃囤好的這些面食,這象征著新一年的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和財源廣進。這些面食造型各異,每一種造型都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

  “在各種各樣的面食中,造型別致的九層棗塔,寓意著步步高昇,承載著人們對事業和生活不斷進步的期許;那栩栩如生的‘刺蝟’最有講究,它象征著招福納財,人們期盼著新一年的豐收與好運連連;還有那人見人愛的‘壽桃’,飽含著人們對長壽及幸福安康的美好祝願;形態優美的‘佛手’,傳遞著吉祥如意的祝福;靈動的‘鯉魚’,代表著魚躍龍門、連年有餘,寄托著千家萬戶對富足生活的向往;那精致的‘福袋’,仿佛將滿滿的福氣與財氣都緊緊鎖住;還有圓潤的‘葫蘆’,寓意‘福祿壽’齊聚,期許生活越來越美滿;形象逼真的‘柿子’,象征事事如意、順心順意;還有那生動的白菜形狀面食,則代表著百財匯聚、財運亨通。”這些面食不僅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中國傳統年俗文化的生動體現,它們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無限憧憬和深深祝福。

  ■ 趙氏藝術剪紙第三代傳承人趙德寶

  臘月二十九貼道酉

  紅紙上凝練生活智慧

  天津的民俗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寓意,成為天津春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趙氏藝術剪紙第三代傳承人趙德寶介紹,天津的春節年俗中,寫對聯貼“福”字是一項重要的傳統。“過去,有文化底蘊和書法功底的人會為親朋鄰居書寫對聯,集市上也常有書法高手售賣手寫對聯和‘福’字。紅紙黑字,墨香四溢,那手寫的對聯充滿了過年的韻味。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機器印刷的對聯逐漸增多,雖方便快捷,但手寫對聯的獨特魅力依然讓人懷念。”

  貼窗花和貼吊錢,也是春節必不可少的環節。窗花形式多樣,其中位於窗戶正中間的聚寶盆窗花,寓意著財富匯聚,是人們對富足生活的美好期許;而貼在窗戶兩邊的和平鴿等圖案的窗花,則象征著家庭的和睦與和平。吊錢,更是天津春節民俗中的重要元素。通常到了臘月二十九,家家戶戶便開始貼吊錢。按照天津的傳統民俗,貼上吊錢寓意著為家庭帶來了富裕和吉祥。

  “過去,很多人住平房,吊錢都要貼在門窗外邊,人們用的是毛邊紙制作的吊錢,輕薄易動,風一吹,紅火喜慶的氛圍格外濃郁,這種場景令人感到過年的韻味特別濃。如今,雖然很多樓房住戶只能將吊錢貼在屋內,且機器制作的吊錢厚實,粘貼也更加牢固,所以不易掉落,但每到正月二十五,人們還是會依照民俗將吊錢摘下,寓意舊去新來、財源廣進。”

  趙德寶介紹,貼窗花和貼“福”字的過程,也是充滿了溫馨有趣的故事。有的家庭會特意將“福”字倒著貼,當孩子們天真地喊出“福倒了”,長輩們則會滿心歡喜地回應“福到了”,這種充滿童趣和親情的互動,讓春節的氛圍更加濃郁。在天津范圍內,盡管不同區域的年俗在細微之處可能存在差異,但對於對聯、窗花的熱愛卻是共通的。過去,天津的窗花以聚寶盆為主,人們出門時,還會在對面牆頭貼上“抬頭見喜”的紅紙,讓這份喜悅伴隨每一次出行。

  趙德寶說,在張貼“福”字方面,也有著嚴格的講究,一般會貼在正門,而像廁所等地方則不會張貼“福”字。過去的大門多為兩扇,因此會左右各貼一個“福”字,如今大多數是單扇門,也就只貼一個“福”字了。

  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德寶始終堅守著“趙氏藝術剪紙”這門古老的非遺技藝。如今,盡管市場上機器生產的塑料薄膜窗花和印刷對聯越來越多,但趙德寶依然堅持手工制作剪紙。他不僅傳承了傳統的剪紙技藝,還不斷推陳出新,將葫蘆、福祿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創作出了如“葫蘆福字”“雙蛇福字燈籠”等獨具匠心的迎新春剪紙作品,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領略剪紙藝術的魅力。

  “最近我設計了一款 ‘葫蘆福字’春節剪紙作品,這個作品由葫蘆和‘福’字巧妙地組合而成。從表面看,那大大的‘福’字十分醒目,可仔細一瞧,葫蘆就隱藏在這剪紙之中。而且,在這小小剪紙的葫蘆裡還藏著兩個篆字——福、祿。在創作時,我又把葫蘆嘴變化成一個小小的蛇頭形狀,還吐出了舌頭,巧妙地體現出蛇年迎春的寓意。”這種創新的設計給傳統的剪紙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令其煥發出獨特的魅力。

  “今年我還設計了一款剪紙作品是‘蛇年迎春’,也可以叫‘雙蛇福字燈籠’,寓意著迎春迎福。在作品中我設計了兩條形象可愛的蛇,兩條蛇中間有一個變形愛心的‘春’字,兩條蛇的頭頂上面是一個紅紅火火的燈籠,燈籠裡面,有一個大大的‘福’字在正中間,兩邊還有側‘福’字,顯得燈籠很有立體感,這個‘福’字兩側的梅花,有著蛇年幸福、百姓安康等寓意。這幅剪紙在手工制作的時候非常難做,極具挑戰性。”趙德寶介紹。

  傳統窗花不僅有單幅作品,還有套組作品,老百姓買一套一起貼,寓意更為豐富。例如,今年趙德寶創作了一套窗花新作品,蘊含著“福”“祿”的大“福”字在中間,就像一個聚寶盆,兩邊各一個葫蘆窗花。這兩個葫蘆都是“蛇盤兔兒”圖案。“蛇盤兔兒”的寓意為“輩兒輩兒富”。這也是中國民間剪紙的一種,貼的時候主圖貼中間,副圖左右對稱貼,這種對稱美讓整組窗花內容更為豐富美觀。

  “趙氏藝術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承載著天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深深的祝福。這些迎新春的年俗剪紙作品設計,在傳統中不斷創新,不斷增添新時代的元素。在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中,這些傳統的年俗,讓人們銘記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

  ■ 靜花緣絨花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果兆靜

  除夕晚上把花戴

  紅絨花傳承千年文化精髓

  絨花,作為天津的特色藝術之一,其獨特的工藝將人們的生活與藝術緊緊相連,不僅展現了天津的文化魅力,也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了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奇妙。

  天津素來有大年三十晚上戴絨花的傳統,寓意一年和和美美。果兆靜作為武清區靜花緣絨花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一直希望用自己的非遺技藝裝扮好每一個春節。進入臘月,位於武清區曹子裡鎮前街村的一處院落格外熱鬧。果兆靜不僅要把制作絨花的原料備足,還要抓緊時間制作和進行直播,原本寬敞的平房內被最近生產出來的紅絨花堆得到處都是,床鋪、工作臺、地上,也被存放絨花的紙盒子佔滿。果兆靜的家人也齊上陣,幫著制作、分揀貨物、包裝、收拾衛生等。果兆靜說,這些天一家子要忙到晚上12點左右纔能結束一天的工作。

  在天津有句老話:“閨女要花,小子要炮”。在天津人的過年習俗裡,最與眾不同的是天津“姐姐們”頭上戴的紅色絨花。果兆靜介紹,絨花的種類有很多,例如,福壽有財、年年有魚、福壽雙全、子孫平安……不同的造型和搭配,也衍生出不同的美好寓意。

  絨花諧音“榮華”,寓意非常吉祥。紅絨花戴在頭上,有鴻運當頭、榮華富貴的意思。“紅絨花是天津女性除夕夜的傳統飾品,象征著對母親的祝福。”果兆靜說,絨花這種飾品從唐代就被列為皇室貢品,在清康熙、乾隆年間極為盛行。宮裡的娘娘愛戴花,民間自然流行起來。天津人常說的過年時閨女戴花,戴的就是這種紅絨花。沒出嫁的大女孩兒戴石榴花,小女孩兒戴一串兒梅花、海棠。

  天津獨有的聚寶盆頭花是這一習俗的亮點。這種頭花的設計富有象征意義,中老年婦女偏愛佩戴綴滿金珠的聚寶盆頭花,寓意著財富的積累和家族的繁榮。而年輕女孩則通常選擇石榴花或梅花、海棠頭花,這些圖案都寄托了對年輕一代的美好祝願。果兆靜表示,在大年三十晚上,天津的老太太們戴的聚寶盆,由兒媳婦和已經出嫁的女兒購買,代表著這個老人兒女繞膝滿堂紅,同時也代表著老人為兒女們的新生活祈福。

  聚寶盆紅絨花制作過程也並不太復雜,果兆靜一邊說一邊演示:“首先要准備一些紅色的絨條、紅色線和一把剪刀;然後用剪刀,將5根絨條在中間修剪成尖尖狀,緊接著將它們整理好攢在一起成為一個火苗形狀,然後將3根絨條擰成一個盆的形狀,與火苗狀絨條攢在一起,成為一個小聚寶盆造型;為了更為美觀,要將聚寶盆裝飾一下,例如貼上一個銅錢等;最後給聚寶盆安上一個發夾,方便人們佩戴。”

  果兆靜介紹,聚寶盆發夾款式的紅絨花樣式最多,例如,有團圓富貴、團圓榮華、富貴有餘、壽桃、子孫富貴、福祿多財、福壽如意、平安是福、增財增福等,都是今年春節訂購數量最多的產品。同時聚寶盆擺件在今年也很受人們歡迎,例如,有五福捧壽、五福臨門、八方來財等。

  另外,為了適應年輕人的佩戴習慣、跟上時代的潮流,果兆靜制作了胸針、耳飾、簪子等紅絨花飾品。為了增加春節喜慶的氣氛,她還在絨花造型上進行了創新和昇級,果兆靜說,例如,在制作年輕人愛戴的錢花時,她制作的錢花花瓣都剪成銅錢的形狀,而花心則做成百合、荷花、煙花等形狀。天官賜福是今年的新款式 ,這款發夾形狀與官帽很像,上貼一個福字,用來表示喜慶的寓意。同時,她還做了一款狀元帽創意發夾,與天官賜福發夾有些相似,但是在帽子的兩邊增加了三個花枝,寓意著連中三元。除此以外,還有一款創意蝴蝶蘭發夾,寓意是鴻運當頭、仕途順暢、幸福美滿,這一款也很適合年輕人。

  果兆靜介紹,傳統紅絨花的佩戴也有講究,大年三十要戴石榴花,象征著把一年的財氣和福氣留在家裡。大年三十晚上12點一過,便要換上紅絨花,代表著馬上聚斂新一年的財運和福澤。絨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它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精湛的手工藝技藝,更傳承了千年文化的精髓。通過保護和傳承絨花這一傳統手工藝品,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讓這一傳統之花在現代社會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 北辰民間女紅布藝第四代傳承人吳宗英

  新年穿新衣

  穿針引線織出美好祝福

  女紅與春節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每逢春節,充滿喜慶氛圍的女紅作品被人們穿戴在身上、裝點在家中,象征著闔家團圓。

  北辰民間女紅布藝第四代傳承人吳宗英介紹,女紅技藝通過新衣、新飾等,傳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傳承千年的技藝彰顯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女紅作品如中國結、刺繡、布藝、串珠等,在春節期間豐富多樣、形態各異,寓意吉祥美好。

  “中國結便是其中的代表,心有千千結,用中國結線編織的吉祥結,寓意著一年的吉祥如意。中國結作為傳統女紅的代表,它不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富有民族特色,還凝聚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結能歷經千年而深受百姓喜愛,不單因其美觀,更因其所傳遞的積極人生態度和深厚文化內涵。”吳宗英說,例如中國結作品《幸福平安》,蘊含了人們對五福的向往,即福、祿、壽、喜、財,也寄托了家家戶戶對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和美好祝願。

  “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女紅技藝不斷發展。每逢春節,比如穿新衣戴新帽,都能展現其魅力。我們所穿的衣服,上面各式各樣的圖案,經由刺繡、裁剪、縫紉等工藝完成,足見女紅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正如常言所說,女紅與生活相互依存,每至春節,生活因女紅而愈發美好。”吳宗英說。

  吳宗英表示,今年是蛇年,形態各異的蛇形中國結、布藝蛇、毛氈編織的小蛇等作品應運而生,寓意著金蛇獻瑞、福繞蛇年。有代表紅紅火火的紅蛇,也有象征愛情順遂的青蛇、白蛇,還有布藝或編織的“福”字作品,象征著幸福美滿。

  “每一年,以屬相動物為主題的女紅產品都特別受人們歡迎。女紅在各個行業中,通過制作這些吉祥物,體現出生活的美滿幸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無盡向往和美好祈願。”吳宗英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願金蛇獻瑞、福繞蛇年,大家心中常懷暖陽,生活處處充滿希望。

  ■ 馬氏花絲鑲嵌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馬賽

  春節戴新飾

  老手藝新設計添彩新年

  自古春節就有“穿新衣,戴新飾”的習俗,在這個隆重而又喜慶的節日,人們會穿戴上自己最珍貴的服飾,以此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2024央視春晚創意節目《年錦》中劉詩詩佩戴的唐簪,正是由馬氏花絲鑲嵌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馬賽帶領團隊制作而成。今年馬賽依然將“守正創新”作為自己的設計理念,研發設計出兩款全新的首飾,以迎接春節的到來。

  第一款名為嵌緙絲海水紋填絲耳墜,據馬賽介紹,這次的設計理念是想讓非遺可以跨界合作,“眾所周知非遺很少出現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當中,這導致生存空間非常小,每年都有不少非遺會因為缺乏傳承或者生存困難而逐漸消亡,所以我們這次的設計理念就是一件作品承載多項非遺,以我們的耳環為例,我們將花絲鑲嵌技藝和緙絲技藝相結合,緙絲和花絲鑲嵌都是國家級非遺,都有著很長的歷史傳承,緙絲作為織物,若用於服飾價格會格外昂貴,所以我們取來少部分的緙絲織物與花絲鑲嵌相結合,讓其價格變得親民的同時還有一定的實用性。”

  第二款名為花絲嵌單鳳紋漆雕耳墜,是花絲鑲嵌技藝與大漆技藝的結合。大漆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其特點是顏色鮮艷、耐腐耐鹼,在古代常用於皇家貴族使用的器皿、器具、裝飾、擺件等。由於其稀缺性和價格昂貴等原因,大漆制品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眼前了,“我們這次的設計將大漆與花絲鑲嵌飾品相結合,讓它們同時出現在女性日常佩戴的飾品,讓其重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也為非遺的傳承出一份力。並且春節是咱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大家都喜歡紅紅火火,大漆多為大紅色,制作出來的飾品顏色也比較喜慶,正好符合大眾的需求。”馬賽說。

  ■ “葫蘆廬”葫蘆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趙偉

  正月初一拜大年

  送葫蘆 送“福祿”

  葫蘆諧音“福祿”,自古便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春節裡送葫蘆,也有送“福祿”的美好寓意。據天津“葫蘆廬”葫蘆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趙偉介紹,今年中國春節申遺成功,自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3月2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過年——春節主題展”,展覽邀請各地極具代表性的非遺參展,“葫蘆廬”和祥禾餑餑鋪作為天津的非遺代表參加展會,將中國非遺的特色充分展示給全國各地的游客朋友。

  此外,今年春節期間,南開區天津古文化街重點打造“天津·潞河督運巷”項目,展示天津地方年俗和非遺,讓游客充分感受春節濃厚的節日氛圍。屆時,“葫蘆廬”也將成為潞河督運巷上的一家特色文創店鋪,讓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葫蘆制作的魅力。

  作為“葫蘆廬”第四代傳承人,趙偉致力在繼承傳統葫蘆制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作品設計上融入中國文化,希望以葫蘆為橋梁,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今年,“葫蘆廬”與瀘州老窖共同開發設計了四款葫蘆文創酒——福祿自在酒,該酒以“福祿雙至”為設計概念,將美好的寓意蘊含其中。趙偉表示:“這是兩種國家級非遺融合的一次嘗試,該酒自2025年1月1日上市,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元,說明人們對這樣新穎的形式是接受的,也是對中國非遺的一種認可。”

  同時,針對當下年輕人的喜好,“葫蘆廬”還開發了很多極富特色的文創產品,例如葫蘆祈福咖啡、葫蘆冰箱貼、“黑悟空”葫蘆玩偶等,“馬上過年了,我們將一些帶有美好寓意的祝願刻在葫蘆上,另外還將天津一些著名地標也作為圖案制作成了葫蘆冰箱貼,這是我們獨創的文創產品,這些文創產品春節期間都會在潞河督運巷的‘葫蘆廬’文創店鋪進行售賣,也歡迎游客朋友們前來挑選喜歡的產品留作紀念。”趙偉說。

  ■ 非遺研究專家、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馬知遙

  逛花會 鬧花燈

  春節,中國最大的非遺代表性項目

  非遺研究專家、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馬知遙介紹,春節作為中國最大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它可以說是囊括了非遺所涉及的十大類別。其中和春節密切相關的,莫過於民俗類非遺、傳統技藝類非遺、民間美術類非遺,因為這些非遺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也正是非遺所帶有的特點。

  每到春節,天津會舉辦一些民俗活動,比如天津皇會,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每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很多地方都會舉辦各種花會,有天津法鼓、傳統舞獅、津門武術、津門秧歌等花會項目,這種傳統的民俗文化表演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

  另外,春節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天津元素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楊柳青木版年畫自清末時期就在天津地區流行,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如今,楊柳青木版年畫已然是天津一張極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成為全國人民認識天津的一座橋梁。

  在春節期間,北方還有很多重要的民俗活動,比如除夕的年夜飯、初二的回娘家、初五的迎財神、正月十五的鬧花燈,這些習俗在天津還完好地保留著,它和這些非遺共同構成了天津這座城市春節裡的美好風景。(記者 郭曉瑩 徐雪霏 張潔 孫瑜)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