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春節,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記憶。春節,在天津這座充滿煙火氣和文化底蘊的城市裡,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韻味。從『臘八兒』熬臘八粥、泡臘八醋,到臘月十五年貨上市,人們在娘娘宮『拴娃娃』,再到臘月二十三的糖瓜祭灶,以及貼吊錢兒、『破五』吃餃子直到正月十五逛花燈,天津人用一個個『老例兒』串起了濃濃的年味,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這些『老例兒』不是簡單的儀式,而是天津人世代相傳的文化密碼。在楊柳青的年畫裡,在泥人張的彩塑中,在茶館的相聲段子裡,天津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春節的文化內涵。這些『老例兒』,構成了天津人共同的文化記憶,也讓春節成為維系親情、傳承文化的重要紐帶。
大年初一,拜年的氣氛更是熱鬧。人們穿上嶄新的衣裳,走親訪友,互道祝福。那一聲聲『過年好』,飽含著對彼此最真摯的祝願,讓親情在這一時刻得到昇華。長輩們臉上洋溢著慈祥的笑容,給孩子壓歲錢,寓意壓住邪祟,平安順遂。晚輩們恭敬地向長輩們行禮,表達敬意和感激之情。這種傳統的拜年習俗,不僅是一種禮節,更是傳承文化、凝聚親情的美好祝福。願父母身體安康,笑顏常開;願愛人相濡以沫,攜手共進;願孩子快樂成長,夢想飛揚。
樓道裡,鄰居們也互道『過年好』,分享著自家的美食和歡樂。一些社區還組織集體包餃子、寫春聯活動,讓居民在互動中感受傳統年味。這些春節聯歡活動,讓平日裡忙碌的鄰裡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這種守望相助的鄰裡情,在現代都市中顯得尤為珍貴。願我們的社區在新的一年裡,環境更加優美,設施更加完善,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如今『老例兒』或許有改變,但溫馨和睦的氛圍不減,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份難得的緣分。傳統與現代並非不可調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重塑春節,讓忙碌的現代人停下腳步,用愛和溫暖去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也要杜絕那些不和諧現象,熱鬧喜慶、象征著新年祝福的習俗不應被異化為攀比、炫富、『人情債』等不良風氣。比如,壓歲錢本意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但如今卻逐漸演變成了一種人情負擔,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壓歲錢畸形攀比現象嚴重,一個春節下來,動輒上萬元的支出讓不少家庭不堪重負。整頓春節期間不良風氣,從中央到地方,一直都有所作為。不久前,廣西百色市文明辦發布倡議書,倡議春節期間少發壓歲錢,或發不超過20元的小額壓歲錢,讓壓歲錢回歸年俗祝福本真,獲得了大眾的點贊。多地也發布倡議,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文明過年。
至於家庭聚會中的『保留節目』,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靈魂拷問』,讓年輕人感到焦慮和反感,這事還得互相理解為好,不要一觸即跳,不妨一笑而過。
過年好,拜年了!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摒棄陋習。祝願大家在蛇年裡,家庭和美,鄰裡和睦,生活幸福,萬事如意!(津雲新聞編輯王舒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