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肯尼亞的思叡和小女兒在家門口貼福字。孫立偉 攝
“哇,好漂亮啊,我要拍張照片!”除夕一早,紅橋區河濱花苑國際社區的書記和雙語社工給來自肯尼亞的居民思叡送來了福字和吊錢兒,思叡的小女兒撫摸著紅彤彤、亮閃閃的福字,要過了媽媽的手機興奮地拍了起來。這個春節,記者與多名外國居民在河濱花苑國際社區貼福字、包餃子、看春晚,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歡樂祥和的除夕。
河濱花苑國際社區外籍居民28戶53人,均來自惠靈頓國際學校,學校職工27人,隨行配偶及子女26人。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體驗中國傳統新年的獨特魅力,促進國際間的理解和友誼,
河濱花苑國際社區特別注重細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前組織了慶祝活動,其中包括貼福字、包餃子、看春晚,與外國居民一起共同編織一段難忘的跨文化記憶。
去年9月,來自肯尼亞的思叡帶著一雙兒女隨丈夫來到天津,成為隨行家屬。4個月的生活讓她很快愛上了天津這座城市,居住安全、生活便捷的體驗,更是讓她贊不絕口。這是思叡在天津度過的第一個春節,她對所有中國文化都充滿了好奇。“福字寓意著平安、幸福,貼在門上是對新年的祈願。”雙語社工將福字遞給思叡的同時介紹著福字的寓意。思叡又指著吊錢兒上“人財兩旺、吉慶有餘”的字樣詢問是何寓意,社工一一解釋,聽到“人多、錢多”的美好寓意後,思叡開心得手舞足蹈。“這裡的冬天雖然很冷,但是社區給我們帶來了溫暖。”思叡動情地說。社區志願者挨家挨戶拜訪外國居民,親手將福字貼在他們的門上或窗戶上,同時分享關於“福倒(到)”的傳統習俗。這一活動不僅裝飾了社區,也讓外國朋友感受到了中國人對新年的熱切期盼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間厚、兩邊薄怎麼翻譯?”除夕夜,在芥園街道辦事處餐廳裡,正進行著一場熱鬧的“跨國餃子宴”,外國居民有的揉面、有的?皮、有的包餃子,街道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在旁邊手把手教授著要領。眼看著餃子皮被?長了,工作人員比劃著手勢教他們怎麼?回圓形,雖然沒有翻譯,大家仿佛都能理解對方的意思。興起之時,記者也被邀請參與包餃子活動,還被來自新西蘭的加布裡埃爾稱為最好的教師。看著餃子皮越?越圓,餃子越來越有型,不時傳出的歡聲笑語將活動推向高潮。
此時,電視裡正在播放著春節聯歡晚會,京劇節目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大家一邊吃著自己包的餃子,一邊談論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雙語社工告訴大家,此時此刻,每一個中國家庭都是這樣來歡度春節。身著唐裝的伊薇特·佩登來自英國,是惠靈頓國際學校高中校長,她用剛學會的中文“新年好”向大家拜年,在場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中英文的新年祝福此起彼伏。(本報記者 狄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