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花,又稱宮花、“喜花”,諧音“榮華”,寓意吉祥,是傳統純手工制作。絨花佩戴,舊時多用於民間民俗節事禮儀裝飾中,相傳始於魏晉時期盛行於唐代,後經久不衰至今。
絨花主要以蠶絲、銅絲為材料,其做工繁瑣,天然蠶絲通過一道道精細工序,保持耐心,纔會呈現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成品絨花有的看著更加柔軟暖心可愛,有的光鮮亮麗,可戴在發間、配在衣服上,還有的能夠作為裝飾擺在室內。
天津是絨花歷史上重要一脈,是目前全國傳承春節喜事配戴絨花習俗的城市之一。天津武清靜花緣絨花傳承百餘年,在保持傳統手工制作的同時,借鑒博物館及古籍記載,恢復很多簪花式樣的同時,也創制很多古典與時尚相融合的新花樣,古法染料、古法技藝呈現出的效果,已達到藝術品效果。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

天津靜花緣絨花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果兆靜為市民讀者手寫祝福
一朵純手工制作絨花,是制作者技藝、審美等綜合因素的集中展現。
把銅絲剪成需要的尺寸,用火燒後成為退火銅絲——銅絲為骨;蠶絲染成各種需要的顏色——染色為衣;染色蠶絲繃絲再陰乾,然後再繃絲——蠶絲為肉;染好色的蠶絲剪開,固定在架子上開始梳絨,也就是把蠶絲梳順夾住固定好,兩手一起往相反的方向捻,把銅絲上到固定好的絨上,密度根據需要而定。然後取下剪斷,左右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捻,這就形成了一根根絨條,成條後,用搓板攢,修建成想要的樣子——這是准備工作的拴拍子、剪拍子。
根據不同造型,絨條彎曲成各種形狀,攢成花瓣、葫蘆、蝙蝠、壽桃、聚寶盆……最後一一“組裝”,點綴亮片、亮珠、金錢等,也就形成了各種傳統造型的紅絨花。根據生肖點綴的“金蛇”聚寶盆,就是今年的最新創意。靜花緣絨花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果兆靜介紹,近年來,傳統文化正在復興,今年又是第一個非遺春節,作為傳統手工技藝的在傳承中,需要更多契合的元素,從“守正”邁向“創新”與“發展”。
在果兆靜的直播間,她是一邊做著絨花一邊銷售絨花,一邊講述著絨花歷史和自己的經歷,“得想著怎麼做得好看、怎麼戴著好看,這麼戴有什麼寓意。一朵純手工制作絨花,是制作者技藝、審美等綜合因素的集中展現。”
傳統非遺技藝,散發出青春氣息,“下一代”傳承,讓人欣喜。果兆靜說,自己的兒子和妹妹的孩子都開始有模有樣地制作絨花,“孩子們從興趣開始,由簡入繁,逐步了解和學習更多的制作技藝。”在天津大學、天津美術學院,果兆靜受邀進行的一系列講座,也在很多年輕學子心中,種下了“絨花種子”,很多人向她請教制作技法,甚至到果兆靜的工作室進行研學、調研,“在信息時代,希望他們能帶給絨花制作傳承更多的新想法。”
文/單煒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