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是一左一右倆人,卻不穿大褂,面前沒桌子,頭上簪紅花依舊那麼喜慶——這還是相聲?還真是,這是天津市曲藝團為春節專題演出精心編排的化妝相聲《參軍戲》。
昨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南開區人民政府、北方演藝集團聯合舉辦的“非遺賀新春 曲藝過大年”演出活動在天後宮廣場拉開帷幕,各項曲藝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方式,讓四面八方的游客感受天津曲藝之鄉的文化魅力。
8分鍾“蒼鶻”戲“參軍” 火了
大年初一的上午,古文化街人潮熙攘。接近11時,天後宮廣場就站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國風民樂合奏《迎春》以歡快的旋律開場,在掌聲中,走上兩位年輕的演員表演化妝相聲《參軍戲》。
參軍戲是中國古代戲曲形式中的一種,有學者認為也是相聲的一個雛形,起源於東漢或十六國時期的後趙。逗哏崔哲的角色是“蒼鶻”,捧哏的曹學輝是被“戲弄”的“參軍”,捧逗之間,講述了參軍戲和天津相聲的由來與關系。
早點有“茄夾、藕夾、素卷圈、煎餅?子、大麻花、炸糕、包子、鍋巴菜……”正餐更多了“八珍豆腐、獨面筋、松仁玉米、燒三絲、鍋塌裡脊、罾蹦鯉魚、官燒目魚、炸銀魚,還有那軟糯彈牙的黃燜兩樣、紅燒牛窩骨”,還有紅丸子、白丸子……展現天津早點、正餐的新貫口,自然過渡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報菜名》大貫口,這包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掌聲叫好聲四起。
最後一段傳統小曲賦新詞的《畫扇面》,為游客規劃出“聽相聲 吃美食”的逛津城攻略,全面展現天津曲藝說唱的藝術魅力。崔哲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這段8分鍾的小段,以古老的參軍戲為“外殼”,以相聲為骨架,天津生活為內容,展現出相聲藝術傳承和發展的歷程,反映了天津文化的動人魅力。這段別出心裁的節目,成為活動首日最吸引人的“顯眼包”,也通過觀眾們的手機拍攝,迅速在網絡傳播。
“9+12”非遺項目大展演 過癮!
天津曲藝團的這次曲藝快閃,一炮打響。下午場的游客,還有不少是看到各大網絡平臺視頻、直播發布趕來的。摩肩接踵的人群,為包括相聲在內的民樂合奏、天津時調、河南墜子、音樂快板等精彩節目大聲歡呼。
此次“非遺賀新春 曲藝過大年”演出活動從大年初一持續至初六,古文化街戲樓每天11時和14時30分准時上演精彩紛呈的曲藝快閃演出,從初三到初五,南開區黃河劇院的“曲藝唱響京津冀”三場演出分別推出三地曲藝專場。
共計15場演出,囊括了相聲、京韻大鼓、天津時調、北京評書、西河大鼓等9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含燈大鼓、鐵片大鼓等12項天津市非遺項目。項目之多、曲種之全乃多年來首次。通過這次活動,積極弘揚展現了津派特色曲藝文化,進一步推動了古文化街煥發生機活力,讓游客能在春節期間,更好地體驗現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底蘊和河海津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