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中線,挺直脊梁,昂起頭,聳立九天。看我的故鄉,不卑不亢,神采飛揚……”央視蛇年春晚的中國傳統建築創演秀節目《棟梁》,在歌聲中以梁思成先生繪制的古建築珍貴手稿為基礎,再現中國古建的千年神韻和文化內涵,驚艷的視覺效果讓全球觀眾嘆為觀止——而這背後,是擔任學術顧問的天大建築學院,對於專業的嚴謹。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朱蕾向記者介紹,距離春晚42天時,節目導演組帶著腳本草稿來諮詢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王其亨教授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下來出鏡建築、枓栱和榫卯節點的具體內容。
當節目介紹中出現“學術顧問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時,電視機、新媒體客戶端前的“天津觀眾”,開始相當自豪:“看,咱天津大學以這種新方式亮相春晚了。”
中國傳統建築創演秀《棟梁》的視覺設計,以梁思成先生的古建築測繪手稿開始,演變為中國古建數字化三維模型,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之美。其中包括北京中軸線三維場景,孔廟奎文閣、佛光寺大殿、四川舊州白塔的梁思成營造法式中古建手繪圖,以及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大殿、太和殿、祈年殿、獨樂寺觀音閣、正定興隆寺摩尼殿、鍾樓、鼓樓、正定開元寺鍾樓、光岳樓、曲阜孔廟奎文閣、奉國寺12個古建築測繪圖,還有極具有代表性的枓栱及榫卯結構樣式。
美輪美奐的視覺呈現,是參與制作的團隊努力的成果,其中就包括作為學術顧問的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其中,12份古建築測繪成果就是天大建築學院提供的,用以完成精准、詳實的數字孿生建築模型,讓節目視覺呈現的依據紮實可靠。
經過反復討論,最終確定下來出鏡建築、枓栱和榫卯節點的具體內容,“天大建築學院依托延承了八十多年的古建築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建築測繪成果和豐富的二維圖紙和三維數字模型,以深厚的學術底蘊保障了節目創作如期高質量完成。”
在《棟梁》節目制作過程中,雙方在靜幀上溝通了數十處修改,曾經一張圖紙上,學院老師圈出了十幾處需要修改的地方。比如在一棟建築上,學院專家就建議:“門檻的一段木條要延長到柱子上”“三角形木頭要隨著角梁移動”“屋脊上小動物的樣子需要改進”……天大專家學者這份專業與嚴謹,將制作不斷優化到節目播出前,贏得了節目組的敬意。
還有一處細節,《棟梁》中展現了北京中軸線的景觀。“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的測繪史,可追溯至上世紀40年代初,沈理源和張鎛先生帶領的北京中軸線建築測繪。”朱蕾介紹,從那時候起,天津大學就開始了古建築測繪的研究積累,每年的夏天都會有學生和老師一起出去做古建築測繪的研究項目,這一乾就是80多年。
春晚節目裡的“驚鴻一瞥”,不僅僅是天大在古建測繪工作方面的一次展示,更是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充滿東方神韻的中華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