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視察天津時提出,希望天津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勇擔使命、開拓進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十周年的新起點上,本市持續拓展三地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唱好京津“雙城記”,在全面提昇區域發展能級中,體現天津的擔當作為。來聽記者董朗的報道:
春節前夕,記者走進位於東麗區的北京首航科學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生產車間裡,幾十臺數控車床正在快速運轉。常務副經理王新顯說,正在生產的這些產品都是用高溫鈦合金等新材料加工而成,專門用於航空航天領域:
(錄音:主要用於火箭的增壓輸送系統,我們火箭要起飛,它要靠燃料、靠推力,燃料靠什麼輸送?就靠這些管路、這些接頭。長征5號、長征7號系列運載火箭上大量的使用。)
北京首航科學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公司,總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去年1月,首航科技決定在天津設立分公司,形成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生產的發展格局。為什麼選擇天津?王新顯說,這裡航空航天產業鏈十分完善,特別是下游配套方——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就在天津。此外,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錄音:一系列的稅收、產業扶持政策,降低了我們企業的運營成本。給我們提供了大概是50套天使港公寓的住房,幫助解決員工落戶、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問題,促進了公司員工的穩定性。)
經過近兩個月的前期准備,天津分公司在去年3月正式落戶東麗華明高新區。在加速生產交付的同時,各方面成本持續下降。一年來,實現產值超7千萬元。這讓王新顯對於2025年有了新的期待:
(錄音:像與愛思達航天,我們本身也是上下游合作關系,2025年也會積極和天津的航空航天企業深度合作,初步目標也是實現大概8千萬到1個億的收入水平。)
產業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2024年,本市積極引聚高端項目和增量要素,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總部落戶,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國能天津電力公司等落地。全年市場化引進疏解功能資源在津新設機構1981家。市工信局局長尹繼輝說:
(錄音:推動聯想創新產業園投產,中石化南港120萬噸乙烯項目達到試生產條件,預計分別新增一百億元的工業產值;精雕數控機床生產研發基地竣工,持續提昇工業母機發展能級。加快區域創新成果轉化,構建“北京研發、天津制造”格局。)
去年年底,通用技術天津第一機床有限公司下線了一臺數控高精度立式磨床,實現船舶、新能源汽車等零部件的精細打磨,有力突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制約。這個項目是由企業和北京工業大學共同開展產學研協同的成果。負責人馮毅說,“同城化”的便捷交通體系,為雙方的溝通配合提供了便利:
(錄音:隨著現在京津冀一體化,京津城際交通也挺便捷的,基本就是當天去當年回都能實現了,到那甭管是公共交通或者是打車也都挺方便的。這對於我們與北京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聚焦昇級基礎設施“硬聯通”、體制機制“軟聯通”,天津在協同發展各領域不斷加力。交通一體化方面,京濱城際隧道工程主體結構完成92%,津濰高鐵天津段進入箱梁架設階段,津濰宿高鐵公司落戶天津;深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京津冀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項目由50個增加到60個;聯合推出48條特色旅游線路,開行首條北京平谷—天津薊州—河北興隆旅游公交專線……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蝶變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發改委主任戴永康表示:新的一年,天津將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繼續全面推進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體制機制創新,助力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錄音:加強濱海新區與北京“新兩翼”的錯位聯動發展,持續優化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技城、京津產業新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實施6條重點產業鏈落地行動計劃,聯合引育域外經營主體在京津冀布局重點項目資源。聚焦交通運輸、生態保護、安全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謀劃布局一批帶動性、撬動性、公共性強的重點項目,不斷提昇人民群眾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