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到,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創富工坊工作人員正在布置新年展示品。

郝健夫婦春節前搶收西紅柿、芹菜等蔬菜作物。

臘月二十三,杜洪剛一家歡聚一堂過小年。

第六埠村展現出新活力和新面貌。
震天鑼鼓擂響春的序曲,火熱秧歌扭出幸福滋味。正月初二,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群眾文藝大聯歡在村廣場上熱鬧開啟。舞龍、秧歌、戲曲、歌舞……村民自編自演的精彩節目接續上演,臺上高潮迭起,臺下歡聲笑語。這喜慶溫馨的畫面,讓村民們不由得想起一年前,大家站在這裡聆聽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時的情景。
2024年2月1日至2日,新春佳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天津視察,第一站來到第六埠村,關切詢問洪澇災害後當地農業生產恢復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國泰民安,民安纔能國泰。”在村廣場前,總書記真摯的話語溫暖著受災群眾的心。
一年來,鄉親們依靠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將紅火的日子過回來;一年來,東淀蓄滯洪區工程與安全建設如火如荼,加寬加高的堤壩讓村民生產生活更安心;一年來,鄉村振興步伐加快,“紅色領航”“六埠民安”“產業振興”三大工程啟動,繪就村美、民和、產業興的新圖景。
殷殷囑托猶在耳畔,溫暖回響久久縈繞。又是一年新春到,幸福祥和的氣息在這裡處處流淌。
蔬菜大棚忙出好光景
臘月二十六,“種菜能手”郝健、張鳳文夫婦一大早就來到大棚忙起來。這是春節前最後一次配送蔬菜,訂單比平時多了不少。張鳳文一邊收割卷心菜和西蘭花,一邊不時查看著手機,微信群裡的客戶訂單“接龍”不停在更新。
“我早上出門時已經有70多單,現在快100單了。送完這一次,我們就開始准備置辦年貨過年了。大年初六再來開棚!”趁著郝健把一籃籃蔬菜裝上車的工夫,張鳳文又掏出手機核對了一遍訂單。她的手機裡有兩個微信群,800多名客戶。因為菜好、口碑好,常有“老客帶新客”,隔三差五就有新人入群。
忙碌了一年,兩口子辛苦並快樂著。除了客戶增加、銷售渠道拓寬,他們還試種了西紅柿、西蘭花等新品種。談到2024年的收入,張鳳文簡單算了算,笑著說:“比上一年多了四五萬元呢!”
2023年夏天,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響,位於東淀蓄滯洪區內的第六埠村1.04萬畝土地被淹沒,2022棟溫室大棚受災,其中就有張鳳文家的15棟大棚。洪水退去後,在政府幫助下,兩口子積極恢復生產,建起了更高、更寬、更結實的鋼構大棚,搶種了下一季蔬菜,國家發放的災後補償款和保險賠付款也很快到位。
災區群眾是習近平總書記最大的牽掛。在第六埠村,總書記走進張鳳文家的蔬菜大棚,察看蔬菜長勢,向她詳細詢問情況,並對當地積極組織生產自救,抓緊時機“水退人進”、能種盡種的不等不靠主動精神表示肯定。
“總書記誇我們的菜種得好,感謝我們為京津冀老百姓提供了新鮮的蔬菜,豐富了大伙兒的菜籃子。一想到這些暖心窩的話,我就覺得特別幸福,乾起活兒來也不覺得累,渾身有使不完勁兒!”張鳳文說。
一年來,鄉親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依靠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新建5000畝高標准農田繪出農業好豐景,“糧田”變“良田”夯實產業振興之基。2024年,素有“京津蔬菜第一村”的第六埠村,蔬菜產量突破3000萬公斤,創下歷史新高。災後搶種的1200多畝冬小麥為村集體經濟帶來20餘萬元收入;600餘畝“生態六埠”稻米喜獲豐收,總產量達33萬公斤。
蓄滯洪區蹚出振興路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在第六埠村,習近平總書記帶著時時放心不下的牽掛,來到村民杜洪剛家,拉家常、問冷暖,細算“生活賬”。
轉眼一年過去了,杜洪剛家又掛起了春節的紅燈籠。臘月二十八,杜洪剛和妻子提前操持起了年夜飯。廚房裡擺著自家蒸好的花糕、年糕,寓意著幸福團圓、蒸蒸日上的“棗花步步高”是杜洪剛家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道面食。
“年前收了一棚茼蒿,總共1500多公斤,賣了1萬多元。還有一棚茼蒿,很快也要收獲了。總體算下來,今年收入比去年多了2萬多元,主要是菜比去年賣得好。”杜洪剛告訴記者,災後恢復重建的溫室大棚比原先的采光好,打理起來更容易,菜長得好,自然賣出好價錢。
除了種地的收入,杜洪剛還找到了一份為單位食堂配送蔬菜的工作。周一到周五,他每天凌晨3點多出門上班,配貨、裝車、送貨,早上8點多下班回家,吃過早飯就到大棚裡乾活兒,忙到中午再回家休息。一邊種地一邊打工,杜洪剛有了穩定的收入,靠著勤勞的雙手過起了紅火的小日子。
杜洪剛家的生活,是第六埠村1530戶村民真實的生活寫照。依水而生、向水而為的第六埠村,從“治水患”到“興水利”,變“澇窪地”為“豐產田”,以一水之治帶動全村之治。2024年,隨著國債資金支持的水務災後恢復重建重點項目全面開工建設,第六埠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年來,第六埠村新建改造農田水利、電力、道路基礎設施,積極推動蓄滯洪區內蔬菜大棚改變建築結構,更有力應對洪災造成的損失。同時,在中央及市級專項資金支持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內道路硬化、田間環境提昇、幸福廣場改造;幸福院綜合體項目開工,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幸福場景看得見、摸得著。
紅色領航奏響奮斗曲
當人們還沈浸在濃濃年味兒中時,綠意盎然的精品蔬菜示范園裡已悄然奏響了春之歌。一朵朵形似靈芝、香氣撲鼻的靈芝菇長勢喜人,肥碩飽滿、層層疊疊,最大的直徑已超過20厘米。
“這是我們引進的新品種,邀請了農業專家來指導。先在村裡的精品蔬菜示范園試種,技術成熟了再向農戶推廣。靈芝菇適合冬季大棚種植,不僅營養豐富,還有藥用功效,市場前景比較好。”第六埠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郝慶水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隨手捧起一大朵靈芝菇,上秤稱了稱,足足3公斤重。
一年來,村黨委通過領辦“書記項目”,完善“紅+綠+農”發展格局,帶領村民們不斷嘗試新的增收渠道,辦研學、搞文旅,壯大特色農業,打響“京津蔬菜第一村”的名號。圍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第六埠村啟動實施“紅色領航”“產業振興”“六埠民安”三大工程,成立六埠農副產品銷售公司、強村富民文旅產業公司和田園生態農業發展公司。黨組織建在三大產業公司和村民網格上,明晰了62項“強村富民”重點任務。
春節前夕,村黨委副書記倪國志帶隊“走出門”,多舉措拓寬銷售渠道,探索“單位采購、社區團購”銷售模式,與濱海新區多個街道社區完成簽約。年後,新鮮的“六埠蔬菜”將從農戶家的大棚直送到百姓的家門口。
“在拓寬銷路、引導農戶優化種植結構、提昇種植效率的同時,我們還要完善農產品加工、運輸等鏈條,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管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千方百計促增收,郝慶水心裡已經有了下一步規劃。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年,也是忙碌充實、砥礪奮進的一年。
執“農文旅融合”之筆,繪就鄉村新圖景。第六埠村打造紅色拓展園、精品蔬菜園、體驗式采摘園、水岸露營基地四個主題園區;開設“創富工坊”展銷陣地,搭建線上、線下統銷平臺,農業、研學、文旅三大產業全面開花,村集體經濟收益由700餘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精心設計的多條研學路線讓游客走進來,讓特色農產品銷出去,全年共接待900多個研學團隊,村集體經濟收入比2023年實現翻番。
冬日河面冰封如鏡,子牙河、大清河、獨流減河“三河匯景”在夕陽照耀下泛著柔光。隨著暮色漸濃,以村廣場為中心,流光溢彩蔓延開來。紅燈籠掛滿枝頭、中國結裝點村居、燈帶縈繞道路兩旁……靜謐的冰河與火紅的村莊碰撞融合,勾勒出別樣的春節色彩。六埠新橋剛剛完成改造通車,這條連通著村居與農田的生產橋高標准昇級,第六埠村的鄉村振興路越走越寬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