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靜海區大六分村,登杆技藝傳承了三百多年,一代代村民守護著這項特色絕活,來看12日的文化中國行。
天津北方網訊:在靜海區大六分村,登杆技藝傳承了三百多年,一代代村民守護著這項特色絕活,來看12日的文化中國行。
元宵節,為了祈禱豐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六分村登杆聖會”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出杆儀式。近7米長、400斤的“龍杆”被十幾個人抬出來,立於場中,表演者赤腳登杆、高空翻騰、倒掛金鉤,全靠演員自身的平衡力。
大六分村登杆技藝,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獼猴緣杆”求雨活動,由於歷史上靜海春旱少雨,清乾隆年間,這項技藝在這裡流傳下來,此後在馮驥纔先生的發現和推動下,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根有著300百年歷史的龍杆,杆身共有18節,象征“108節龍骨”,杆頂鐵棍與杆圈的設計保留了清代原貌,它也成了這門技藝傳承至今的實物見證。楊文祥,大六分村登杆技藝第七代傳承人,自打2015年從父親手裡接下杆會,他就帶著村裡的孩子們傳習這門古老的技藝。為了不讓傳統的108式動作失傳,楊文祥遍訪了村裡所有的老會員,把他們的一招一式重新整理復原。(津雲新聞編輯張麒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