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開園核心區綜合服務中心一樓大廳,有一個宛如“技術急診室”的地方,這是中關村硬創空間(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關村硬創空間)設立的開放式服務窗口,專為遇到“麻煩”的創業者排懮解難。
在這個窗口,從電路板打樣這種基礎且關鍵的技術步驟,到醫療器械認證這類復雜又專業的准入環節;從獨具創意的工業設計,到復雜繁瑣的政策申報,形形色色的需求都能找到精准有效的解決方案。正如創業者所言:“過去創業要對接十幾家服務機構,現在一個窗口就能搞定所有問題。”
中關村硬創空間的母公司——中關村硬創空間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多年來,其專注於面向科創企業,提供涵蓋技術方案、工業設計、檢測認證等一系列專業服務。憑借深厚的行業積累與廣泛布局,在全國范圍內擁有30多個實驗室,構建起了龐大且專業的服務網絡。
據統計,天開園開園以來,中關村硬創空間已服務天開園企業30餘家,幫助不少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今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天開園與中關村、首都科創資源合作,健全平臺共建、設備共享、項目共育等機制,提高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
中關村硬創空間的“一站式”體驗,正是中關村創新基因融入天開園的一個縮影。
破解科創企業“成長的煩惱”
在天開廣場3號樓的一間辦公室裡,安適銳(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適銳)總經理倪嘉輝正端詳著手中一塊長約三四厘米的柔性電路板——這是他們最新研發的智能止癢儀核心部件。幾個月前,這塊薄如蟬翼的軟板還是橫亙在團隊面前的“攔路虎”。
去年夏天,安適銳計劃量產止癢儀,其中柔性電路板的生產成了一道難題:如何在正反兩面精准焊接多個電子元器件?“柔性電路板極薄極輕,生產難度極大,稍有不慎就會功虧一簣。”倪嘉輝告訴記者,“說實話,這個活兒不好乾。”
“燙手山芋”交到了中關村硬創空間的手中。“肯定能乾好!”中關村硬創空間副總經理尹曉輝信心滿滿。
從主任到工程師,全員齊心協力,反復溝通探討。原本常用的機械設備,因開機成本高、柔性電路板輕薄易受機械運轉時產生的氣流影響導致定位不准等問題,被果斷排除。最終,他們另闢蹊徑,決定采用人工手焊的方式。
困難雖迎刃而解,但考慮到安適銳作為初創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幫助其節省成本,中關村硬創空間並未按照人工手焊的標准收費。“我們不單純考慮盈利,更希望切實幫助這些企業在創業過程中減少困難,讓好產品得以順利呈現。”中關村硬創空間運營部的項目對接人王津表示。
如今,雙方已達成多次合作,不僅增進了彼此的信任,也讓安適銳的創新產品順利推向市場。倪嘉輝感慨萬分:“中關村硬創空間就像我們創新路上的堅實依靠,他們勇於挑戰難題,還毫無保留地投入資源,幫我們把天馬行空的想法一步步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
共同創新的“合伙人”
科技服務機構是科技創新生態中的重要一環。在天開林源(天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開林源)總經理張峰看來,他們更是共同創新的“合伙人”。
2023年6月,還在試運營的中關村硬創空間迎來了來自天開園的另一位重要伙伴——天開林源。作為一家專注於人工智能結合心理健康評估的科創企業,天開林源掌握的心理評估相關技術,以腦機傳感交互為基礎,融合VR(虛擬現實)技術,能准確讀出受試者在不同情景下的腦電波波動,進而分析其心理狀態,相比現在普遍使用的傳統量表方式准確度大大提高,在疾病診療預防、職業安全等領域前景廣闊。
然而落地天開園後,配套硬件開發卻成了天開林源前進路上的一道難題。這套全新且復雜的系統需要前端硬件的強力支橕,市場上卻找不到現成的產品,自行研發不僅成本高昂,結果也難以預測。
張峰四處奔波,多次聯系其他地區硬件研發機構,卻屢屢碰壁,直到通過天開集團,對接上了中關村硬創空間。
張峰提出“從無到有設計一款新硬件”的需求,正好契合中關村硬創空間的專長。從最初僅有一個模糊的想法——“做一個頭盔,搭載VR軟件”,到中關村硬創空間的專業團隊精心規劃,匹配相應芯片,進行外觀設計和工業設計,還增加了電子圍欄防盜功能。這一系列操作,讓原本抽象的概念逐漸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產品方案。目前,第三版方案已順利完成,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樣機生產,這讓張峰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共同研發硬件的過程中,我們雙方常常能夠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後期的小批量生產,肯定還會繼續合作。”張峰說。
打造“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
中關村的創新基因,正逐漸深入天開園的每一寸土地。
前不久,好消息傳來,天開中關村新質生產力創新中心項目落戶天開津南園,預計今年一季度投入使用。中關村運營團隊將通過積極對接中關村科技服務資源,如股權投資、科技金融、上市輔導、知識產權、科技服務、產教融合、國際合作等,構建全方位的產業服務體系。
如何破解關鍵技術“痛點”,消除產業發展“堵點”?中關村也帶來了自己的“方法論”。
上個月,首場中關村共性技術服務平臺走進天津系列鏈接活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場活動在天開園舉行。活動中,中關村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生態鏈發布儀式成為全場焦點,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高性能芯片測試驗證平臺等6個服務平臺的發布為天開園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企業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讓越來越多優質創新資源和多元創新主體加速向這裡集聚。
當中關村的創新基因“刻”進天開園,創業者感受到的是京津冀創新要素深度融合後帶來的“乘法效應”。倪嘉輝的感受頗具代表性:“過去創業事必躬親,現在走進天開園,周圍都是同行者。”在這裡,大家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推動著科技創新的發展。
科創“一粒種”,催生發展“一片林”。借鑒北京中關村的成功經驗,天開園正全力打造“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大力引育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資源,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讓創新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記者 胡萌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