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2024年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為11.5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1倍
■2024年三地GDP增速分別達到5.2%、5.1%、5.4%,區域內企業流動更加活躍,三地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設立分支機構近萬家
■11年來,京津冀三地以“創新鏈”打通“產業鏈”,激活“發展鏈”,完善“生態鏈”。三地共同資助227項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梳理並發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券服務提供機構,促進1.43萬臺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
■京津冀優勢互補、相互支橕已經成為“主旋律”,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843.7億元,三地共建的“六鏈五群”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昨日(2月2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11周年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介紹了京津冀三省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進展、新成效。11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2024年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為11.5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1倍。
三地GDP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過去一年,京津冀三地牢牢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發展,唱響京津“雙城記”,“六鏈五群”培育見行見效,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交通、生態、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亮點紛呈,通武廊等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不斷深入,三地優勢互補、相互賦能,協同發展呈現新氣象。2024年三地GDP增速分別達到5.2%、5.1%、5.4%,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經濟總量合計11.5萬億元,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用進一步顯現。
三地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北京第三產業佔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佔比超過六成,河北提昇最快。2024年,京津冀區域服務業增加值接近8萬億元,三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6.7%、4.6%和7.5%。其中,高端產業發展較快。北京、天津的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32.3%和14.8%,比2014年提高11.5個和2.5個百分點。
區域內企業流動更加活躍。三地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設立分支機構近萬家。其中,北京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佔京外分支機構的13.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分支機構佔比超過四成。
協同發展也增進民生福祉。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24年,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名義增速分別為6.9%、6.7%和7.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6.9%、6.5%和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7.1%和8.3%,均快於城鎮居民。
濱海新區推動政策落地見效煥發發展活力
一年來,濱海新區全力推動國務院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若乾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國家重磅支持政策落地見效,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以落實天津“十項行動”為主題主線,統籌“三新”發展、“三量”共進,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較2023年提高0.9個百分點。
聚焦政策措施和細化落實任務清單,濱海新區結合天津市259項具體落實舉措,立足自身實際,制定了區級層面372項行動計劃,力求目標量化、措施細化、項目實化。持續推動制度紅利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勝勢,天津市首家一級央企總部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正式成立。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獲國務院批復,化學與物理電源等領域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北方地區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油加注業務落地。
濱海新區堅持載體和項目、承接與發展兩手抓,國投生物制造創新研究院、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國家管網科學技術研究總院分公司等標志性項目落戶。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鏈”共建、“五群”共育,南港120萬噸/年乙烯等一批百億級產業鏈項目投產,中電科藍天產業園啟動建設。主動對接北京科技創新資源,形成以中石化石科院、華熙生物等8個中試基地為支橕的產品研發和技術轉化平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推出北京中關村第一批先行先試政策復制推廣清單,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一期建成,中國技術交易所天津先進技術交易服務中心掛牌運營,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3D增材制造設備通過科技部驗收。公共服務事項擴面共享,與京冀“區域通辦”事項累計達1108項,231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京津冀+雄安”線上自助辦,727項“濱雄通辦”;京津冀自貿試驗區6批230項“同事同標”事項落地實施;全區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等23家醫療機構檢驗結果實現京津冀互認。
“通武廊”跨省通勤更方便
北京市通州區與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加強協調聯動,努力推動“通武廊”地區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在機制完善、交通互聯、生態優化、產業發展等領域取得積極成果。
三地以通勤圈建設為牽引,持續加強“通武廊”戰略合作。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區累計與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等簽署各層次、各領域協議90餘個,推動各領域一體化制度創新和改革舉措系統集成。
去年,三地共同構建一體化交通網絡。平谷線已全面進入建設,京唐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京津塘高速項目進展順利。持續優化進出京跨省公交線路,開通武清區、廊坊市至北京定制快巴線路12條。
共同打造生態保護屏障。制定“通武廊”地區生態環境聯合聯動執法工作方案,應用熱點網格、監測數據、點穴式執法、投訴舉報等手段加大執法精准度。聯合開展潮白河水體分點分段式排查,每月進行3次監測,數據實時共享,穩定實現潮白河吳村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到IV類以上標准。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一體化辦事大廳在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大廠縣試點運行,在全國率先實現政務大廳跨域融合,已累計實現北京市、通州區3600餘項政務服務事項、266項便民服務事項,與河北省555項、天津市501項政務服務事項,異地跨區域辦理。
在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推進“通武廊”教育聯盟建設,共建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10個,中等職業學校聯盟1個、特教聯盟1個和幼兒園聯盟3個,持續加強教師間的交流合作。完成“通武廊”醫療衛生協調聯動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試點項目建設。
天津推動成果轉化多項“領域第一”
11年來,京津冀三地以“創新鏈”打通“產業鏈”,激活“發展鏈”,完善“生態鏈”,增強“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深化協同創新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共同打造了生機勃勃的協同創新局面。
在研發投入方面,京津冀的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從2013年的3.22%上昇到2023年的4.2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2個百分點。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0多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40多億元,年均增長率25%。天津推動成果轉化實現多項“領域第一”,全球首條先進微納米功能粉體智造生產線正式投產,全球首次實現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噸級量產,全國首張腦機智能人工神經信息系統醫療器械注冊證成功獲批。三地共同資助227項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梳理並發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券服務提供機構,促進1.43萬臺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
在產業同促方面,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天開園一流園區建設進入新階段。出臺促進天開園發展條例、“2.0版”支持政策,創新“選育診融賽轉”六項機制,優化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產權五類服務,集聚科創、金融服務機構超過350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注冊企業超5800家,聚力打造“類中關村”產業創新生態。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八年蝶變、加速崛起,成為唱好京津雙城記的產業發展示范區。
在生態同育方面,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聚焦光電芯片、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加速創新成果研發和轉化。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設立僅一年,就促成了34個重大項目落地、120餘項產學研合作開花結果,京津冀協同創新駛入“快車道”。
京津冀算力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率先”突破領域之一。三地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引領,堅持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區域發展跑出“加速度”,產業協同邁上“新臺階”。
從總量規模看,三地全部工業增加值由2013年的1.7萬億元,提昇至2024年的2.66萬億元。從增長動力看,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強引擎”,以鋼鐵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躍級煥新,鋼鐵行業國家綠色工廠、卓越級智能工廠數量全國第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增長,京津冀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業營業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高於長三角,算力指數排名全國第一;以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為代表的未來產業蓄勢聚能,全國首個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從協同勢頭看,京津冀優勢互補、相互支橕已經成為“主旋律”,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843.7億元,三地共建的“六鏈五群”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產業圖譜加快落地。京津冀深化跨區域鏈長制,印發實施6鏈圖譜落地方案,同步形成圖譜落地指南,統籌推動5方面任務、42條具體舉措落實。攻“卡點”協同創新,開展2批京津冀高精尖產業築基工程揭榜,2024年有14個“卡點”實現突破。疏“堵點”聯合招商,逐產業鏈印發招商方案,“一鏈一策”開展平臺招商、場景招商、產業鏈招商,遠景科技動力電池基地等70多個重大項目簽約落地。
集群培育實現突破。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7個集群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集成電路集群實現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裝備生產能力全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群形成國內產品譜系最完整的信創集群;生命健康集群創新藥、醫療器械獲批數量全國領先;電力裝備集群特高壓變壓器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超高壓直流變壓器技術國際領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發揮龍頭帶動效應,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7倍。
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將迎來新進展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和先行領域,2024年,京津冀三地解難點、疏堵點、去痛點,交通一體化持續向縱深拓展。
“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城際聯絡線一期、津興城際二期2個項目建成投用。天津市首條市域(郊)鐵路津靜線投運,並與地鐵5號線貫通運營,日均客運量1.45萬人次。
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港口群完成貨物吞吐量19.8億噸、同比增長3.4%,天津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209.6萬標准箱、同比增長4.8%。天津港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簽署一致行動書,進一步優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深化合作完善航線布局。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5億人次,同比增長22.5%。三地攜手推進城市航站樓建設,大興機場與津冀兩地簽署天津西站、雄安城市航站樓合作協議。
環京通勤定制快巴新增雄安、武清等線路,累計達到11條主線、39條支線。38條跨省公交線路常態化運營,日均運送23萬人次。京津城際調圖2次,全天運能提昇19%,並增設亦莊站。
今年,三地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將迎來新進展。
在持續完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方面,建成承平高速北京段、榮烏高速滄州段改擴建等項目;加快推進唐廊高速津冀段、G108新線高速河北段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津濰高鐵、京濱城際、京唐城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項目建設。
在持續推進港口群、機場群建設方面,持續提昇港口能級,實施天津港22-24#泊位碼頭昇級改造工程等項目;大力發展海鐵聯運、中歐班列,拓展內外貿航線。實施天津濱海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充分利用京津冀機場一體化管理優勢,推進“三地四場”空域統籌、航線互補和錯位發展。
在持續提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方面,推進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增點擴面,持續優化班次站點。優化跨省公交線路,提昇“通武廊”公交運營服務品質。適度提高繁忙城際鐵路運力投放,逐步增加津興城際進京車次。
三地PM2.5濃度比2013年降幅均超六成
2024年,京津冀三地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分別降至30.5、38.1、37.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數大幅削減,藍天白雲成為人民群眾最有獲得感的一件實事。
三地水環境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均動態達到“十四五”國家目標要求。北京密雲水庫、天津薊州區州河,河北省秦皇島灣北戴河段等11條河(湖、庫)和海灣獲評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河湖清、海灣藍的美景融入市民生活。
生態協同機制日趨完善。三地先後簽署實施“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京津冀‘無廢城市’協同共建合作框架協議”等。成立京津冀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發布三批次走深走實措施清單。在監測預警、信息共享、環評會商、聯合執法、重污染應急、統一標准、新聞宣傳等方面,積極探索,舉辦京津冀生態協同十年成果展、京津冀生態環境科技產業金融協同發展大會。
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三地生態環境部門聯合印發“深化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意見”,全面鞏固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成果,聚焦交界區域、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持續開展生態環境聯合執法,連續8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天津港口新能源、清潔能源和國三標准以上機械佔比達到70%以上。強化重點流域協同保護,拓展跨界河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推動潮白河、灤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綜合治理。2024年三地聯合舉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進一步築牢生態環境安全防線。合力推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2.6%,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9.2%,為近年來最好水平。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三地共同制定實施《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低碳出行》,是全國首個區域性低碳出行標准,為社會公眾自願參與碳減排提供標准依據。天津港建成“零碳”碼頭,並入選國家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
協同共築生態屏障。聯合成立工作專班,推動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北京市和天津市寧河區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河北省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三地共同推出百餘條特色旅游線路
京津冀三地文旅活動好戲連臺,豐富多彩。建立京津冀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共同舉辦第13屆中國藝術節、京津冀戲曲展演季、京津冀非遺聯展等重大活動。今年春節期間,三地聯合舉辦跨年迎春大聯歡、歡享廟會、樂享冰雪、歷史文化主題游等六大板塊“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動”,首次聯動舉辦群眾跨年倒計時活動、聯合錄制春節聯歡晚會,為廣大群眾奉上了豐富多樣的春節文化大餐。
三地“互相串門”已成常態。發布實施全國首個區域性自駕服務標准《京津冀自駕驛站服務規范》,推出自駕驛站試點單位33家。開通13條京津冀旅游直通車、旅游環線列車線路。三地共同推出百餘條特色旅游線路,聯合舉辦京津冀文旅協同發展十周年、京津冀攜手粵港澳、“京張騎游大會”等營銷活動。文物保護利用更加深化,共同推進長城、大運河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大運河京冀段實現旅游通航。
下一步,京津冀還將深入推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用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聯合推出入境游旅游產品,共同開拓境外旅游市場。推動成立京津冀郵輪旅游聯盟,共同拓展郵輪旅游市場。推動開通京津冀至粵港澳等旅游專列,聯合推出京津冀研學旅游產品和線路。
實施京津冀文化產業園區攜行計劃,舉辦文旅產業招商推介活動,推動一批新業態項目合作落地。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交流,賦能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聯合舉辦京津冀長城主題非遺展、京津冀(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等活動。相互支持開展全國鼓王大會、全國街舞大會、京津冀主題藝術創作、非遺聯展、雄安非遺大會等活動。(記者陳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