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2025年是我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三年,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醫科大學副校長艾玎在抓緊打磨帶到會上的建議,她表示,“過去一年,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之餘,我一直紮根基層深入調研,傾聽醫務工作者和青年醫學人纔的聲音,希望能把基層的期盼帶到會上。”

(右一)
作為一名醫學工作者,艾玎一年來最為關注的仍是自己最為熟悉的醫學領域。艾玎表示,醫學是關乎人民健康、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關鍵核心領域。相對於其他學科,醫學基礎研究發展空間更大,但也對持續高強度資金投入需求高。過去十餘年來,在國家的持續投入和支持下,我國生物醫藥基礎研究創新體系初步建成,理論研究及藥物研發水平與國際接軌,但我國生物醫藥源頭創新能力及綜合實力有待提高,生物醫藥基礎研究成果總體“大而不強”的局面仍需改善,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是關鍵,在研發投入、支橕條件、人纔隊伍等方面尚有很大提昇空間。

“我國仍然存在醫學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為例,2023年度資助總經費為318.79億元,分配到醫學領域的研究資金相對不足。覆蓋面最廣的面上項目中,醫學科學部的資助率僅為13.22%,顯著低於其他學部。”艾玎表示,目前,醫學人纔評價與人纔培養周期不匹配。醫學人纔的成長周期是最漫長的,臨床實踐工作量越大、周期越長則經驗累積越多,臨床綜合素質越高。同時,醫學領域的科研需要針對臨床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攻關,因此這些學習周期對於醫學基礎研究關鍵問題的提出、科研方向的把握都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也導致大量醫學領域優秀青年人纔由於超齡無法申報人纔項目,嚴重阻礙了醫學領域青年人纔的發展。此外,醫學研究布局尚需加大調研力度。
為此,艾玎代表建議增加科技部、衛健委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於醫學基礎研究的投入。配合醫學研究人員年齡分布特點及國家延遲退休政策的發布,完善國家科技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體系支持醫學領域青年相關項目的遴選機制。建議延長中青年人纔項目及各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申請年齡限制,同時加強對各項人纔項目的結題評估並增加對優秀人員的延續資助力度。
此外,艾玎認為,要鼓勵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前往科研一線調研,了解基層基礎研究進展、平臺建設及研究內容,圍繞做好醫學基礎研究領域全局的戰略性學科布局、破解復雜的“卡脖子”問題、重大工作項目的跟蹤性調研等工作重點,完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國家科研事業。(津雲新聞記者趙穎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