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近日,記者走訪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秦斌,了解他如何積極履職、在多個領域為國家發展和民生改善建言獻策。
深入調研,積累提案素材
自參加完2024年全國兩會後,秦斌便馬不停蹄地投身到兩會精神的宣傳工作中,讓兩會精神在工作的各個角落落地生根。同時,為了能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提出更具價值的提案,他開啟了一段深入的調研之旅。他先後奔赴太湖、於橋水庫、官廳水庫等地,每到一處,都深入基層,與當地工作人員和居民親切交流,獲取最真實的一手資料。
“只有親自到現場,和一線人員交流,纔能真正了解江河湖庫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秦斌認真地說道。在太湖,他仔細查看“太湖之星”的運作細節;在於橋水庫,他詢問淤泥固化技術的應用難點;在官廳水庫,他對清淤試點工程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過。這些實地調研,為他後續的提案撰寫積累了豐富素材,也讓他更加明確了江河湖庫治理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兩會提案,成果顯著
回顧2024年全國兩會,秦斌提出的兩個提案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關於對海關總署相關政策規定優化的提案》,針對相關政策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建議,目前提案中反映的問題已有一定的進展。而《關於加快制定<永定河保護條例>的提案》更是成果斐然,京津冀三地人大已將其列為2025年度立法計劃,正式啟動立法工作。
談及這一成果,秦斌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看到永定河的保護有了實質性的法律推進,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突破,我感到由衷的高興。”這一舉措為永定河的保護和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後盾,有力地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生態廊道的建設。
聚焦淤泥資源化,再啟新征程
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秦斌很關注“加快江河湖庫清淤淤泥資源化政策研究”。這一問題的背後,是他對我國江河湖庫治理現狀的深刻洞察。當前,國內江河湖庫的生態清淤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領域,每年產生的清淤淤泥量巨大且呈逐年增長之勢。然而,傳統的淤泥處置方式弊端重重,不僅佔用大量土地資源,處理周期長,還對城市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以2024年啟動的新一輪太湖生態清淤梅梁湖區工程為例,計劃5年內清淤834萬立方米,若采用傳統堆放固化方式,需佔用上千畝場地,這在太湖沿岸根本無法實現。即便岸上脫水處理,後續運輸也會給城市交通和生活環境帶來極大壓力。
不過,在清淤技術研發方面,也有令人欣喜的成果。中交天航局研發投用的“太湖之星”生態清淤智能化一體平臺船,堪稱世界首創,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它像一座漂浮的移動工廠,集多種功能於一體,有效解決了淤泥固化佔地問題。如今,“太湖之星”2.0也已完成研發並加緊建造,新增尾水處理一體平臺船,實現了“淤泥不上岸、尾水不下船”。
在淤泥資源化利用方面,也有不少成功實踐。太湖淤泥一部分用於重塑生態濕地,一部分回填礦坑、助力荒山復綠,還有部分燒結固化成為路基;於橋水庫清淤後的淤泥用於廢棄礦山修復,實現了變廢為寶。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由於各地執行標准不一,清淤淤泥資源化利用仍面臨諸多障礙。
秦斌對此十分懮慮:“這些淤泥其實是寶貴的資源,合理利用既能解決環境問題,又能創造經濟效益。我們必須盡快解決執行標准不一致的問題,讓清淤淤泥資源化利用順利推進。”他的這份提案,聚焦解決實際問題,致力於推動江河湖庫清淤淤泥的資源化利用,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意義重大。
(津雲新聞記者 劉暢 攝影 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