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網訊:2月的天津,冰初融,風愈暖。繁忙的天津港碼頭又一次迎來了京津冀三地媒體采訪團。北京日報、北京廣播電視臺、河北日報、河北廣播電視臺,以及海河傳媒中心等媒體的主要負責同志和記者代表相聚天津,展望三地協同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圖景,感受京津冀瓣瓣同心的強勁脈動。
在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碼頭,媒體團的記者們被工作人員的講解所深深吸引。一年來,這個被大家多次采訪的“老朋友”又“不出所料”地刷新了新紀錄:今年1月份,天津港集團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98.3萬標准箱,同比增長5.3%,創下了歷史同期最好成績。
“產自我們河北的長城汽車就是從天津港走向海外,走向世界的!”河北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張煜上次來天津港采訪還是兩年之前。這次“故地重游”,他看到了天津港的新發展、新變化,感到十分振奮。他表示,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走深走實,三地媒體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有價值的好故事也越挖越多。他希望有機會能到北京、天津多走一走,看一看。

北京日報國內國際編輯部記者李如意曾經多次到天津,調研采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展。這次天津之行他感覺收獲頗多。他說:“以此次采訪活動為契機,三地記者共同深入挖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成效,形成報道合力。同時也讓我們一線記者更深入了解到媒體融合改革的前沿方向,進一步提高采訪報道質量。”
北京廣播電視新聞頻道中心副主任馬遲對去年年初在天津港報道“車厘子快線”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說,像這樣由京津冀三地媒體之間共同策劃,聯動報道,共同推出精品力作的機會現在越來越多。他期待著與三地媒體繼續共享資源,共同答好媒體深度融合的京津冀答卷。

在天開高教科創園,天津對科技創新的不斷“加碼”,誕生了多個“世界第一”:全球首條先進微納米功能粉體智造生產線正式投產,全球首次實現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噸級量產,全國首張腦機智能人工神經信息系統醫療器械注冊證成功獲批……
采訪調研過程中,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師銓澤了解到,天開園不僅吸引了天津本地的人纔和企業,還吸引了大量北京企業將研發中心、生產基地或分支機構落戶天開園,充分利用天津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支持,形成了“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協同模式。這將是他此次采訪報道的重點內容。
海河傳媒中心記者劉釗在多年來的采訪過程中,親眼見證、親身感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巨大變化。他說:“我相信,隨著三地之間協同發展的走深走實,三地媒體也將不斷加強合作,通過聯合策劃報道、共享新聞資源、創新傳播機制等方式講好京津冀故事,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助力。

河北廣播電視臺編委會委員王慶華在參觀調研後感觸頗深。他表示,進一步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宣傳報道要堅持高站位,從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三大動力源之一的高度,來參與三地協同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先行區、示范區的生動實踐,去挖掘最鮮活的新聞素材,通過有組織地創作,矩陣式地傳播,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營造更加濃厚的輿胡凌雲論氛圍。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2025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昇為國家戰略十一周年。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十年的起點上,三地媒體堅定信心,要攜起手來,在推進媒體協同合作方面實現“瓣瓣不同,瓣瓣同心”。
(津雲新聞記者 段瑋 攝影 天津日報記者 胡凌雲 )









